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作为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并追求自由,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性自然力的驱使及精神生活的充实.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维多利亚时代,埃德娜式的妇女开始觉醒,她们在思考自身的命运,寻求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2.
从性别角度看始祖诞生的感生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韫霞 《江淮论坛》2004,(4):126-130
感生神话是指女子并未与男性交合,而是有感子动物、植物、无生物等,竟神秘地怀孕生子的神话。本文从性别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汉民族、少数民族以及《圣经》和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的感生神话的内涵,指出部分感生神话虽有母系氏族遗风,但从总体上应从属于父权制神话体系,它打着尊崇女始祖、尊崇母性的幌子为父权、男权服务,实际上却是只从生育者意义上肯定女性,意欲从更深层次上控制女性。  相似文献   
113.
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育和哲学系大师们的智慧,培养了青年郑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人目光。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时事翻译,又使她得以用哲学眼光观察和思考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诗作出回应。哲人目光、母性慈怀和充满女性感觉想象的十四行体的融合,构成20世纪40年代郑敏诗歌的独特性。选取郑敏的四首诗作进行细读,可讨论其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郑敏早期诗歌虽然因为没有表现抗战而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关注,但她诗作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希冀,却不断得到历史时间的认同。郑敏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预言家。  相似文献   
114.
池莉一贯以平淡的笔调书写庸常世俗的市井生活。《你是一条河》则通过截取特殊历史阶段中沔水镇王家人辛酸悲惨的生活境遇,刻画出了一个如河水般既浑杂又清透的母亲形象。在这个年轻守寡的母亲身上糅合了坚忍博大的地母意志与自私冷漠的恶母心态,使得传统的"母性神话"消解于这个分裂的个体中。  相似文献   
115.
提高民族素质,母亲担当着重要责任。因为母亲是下一代的孕育者、启蒙者和教育者,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素质。而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母亲,在大学期间就应该重视作为母亲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6.
作家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抒写了一部女性精神史.在小说中作家吁求母性回归,颠覆非勒司中心主义;并以女性的自我和社会文化结构为切入点,阐释作家的女性观和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7.
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对母性的想像分析,力图表现在男权历史中被遮蔽的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辉以及找回女性失落的自我的悲剧性。进而在小说的深层意蕴上显示了作者对母性文化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18.
周冲 《南方论刊》2012,(12):59-60
小说《第八日的蝉》自刊出以来一直感动了无数读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小说围绕“母性”的主题展开,但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展开了一部描写日本社会生活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婚外恋问题、校园暴力问题、女性的弱势地位问题、母性缺失问题等问题跃然纸上。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可从各相关调研机构的数据中得到这证实。  相似文献   
119.
王颖 《东方论坛》2011,(4):102-106,116
在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母性”是永恒的命题,并历经了从群体的恋母到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由此能够看到在个体经历的偶然性之外所存在的必然,文化的交锋,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精神归属的不懈努力。对“母性”的认识是女性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撕破文化以及个体精神需求所给“母性”蒙上的面纱,恢复其复杂、多面、立体的本来面目,才能更为准确地呈现女性在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0.
女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高素质群体。女教师有母性的温柔,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受人尊敬的当代女性。女教师容易具备多项特长,从而能带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志趣和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特长的需要。女教师应衣着朴素整洁,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从教师身上领悟到什么是真善美。只有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