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81篇 |
社会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王红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与张翎的《阵痛》两部小说以家族伦理寓言神话,女性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对两性个体人性的复杂嬗变进行批判与反思;两部小说诠释纯洁的母性关爱伦理是人类“完整的人”的人性善根,男性“大我”赌性顽疾和着金钱物欲的变异对现世代人性的破坏力。从家族基因遗传对民族性与人类性进行开掘,呼唤现世代人类心性的“母性归属”。以母亲强大自我内在性的、超验性的人性张力,揭示母亲以大地般的坚韧与顽强、博爱和圆融,迸发出的母爱精神的“永恒能量”。 相似文献
62.
吴金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77-79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3.
对赛珍珠小说"土地主题"的探讨总是离不开对"母亲"意象的文学研究。实质上,"母亲"意象和"土地"意象一样,既是赛珍珠赖以创作的原型,也是她的创作结晶。两者血脉相连,融会贯通,达到几乎不分主体与喻体的境界。到赛氏创作《母亲》时,其作品对"土地"意象的处理又有了别开生面的文本表现,即借着"母性"和"土性"的交融、借着人性的升华,作家完成了独特的诗意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64.
一、何为母性本能摩罗《妇女解放不能以伤害母性为代价》(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一文提出的观点.有不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不得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65.
正(1)和陆大伟结婚时,苏瑾好似一朵出水芙蓉,脸庞丰润、腰肢纤细,让陆大伟爱不够。新婚的日子蜜里调油,珍珠一样闪亮。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二人世界充满了温馨和浪漫。随着孩子的降生,生活顿时陷入混沌。陆大伟觉得简直一片黑暗,岳父岳母驾到,先把书房给占领了;客厅也是攻城陷阵,被奶粉和纸尿裤重重包围,陆大伟简直感觉心口窒息。但苏瑾被母性的号角吹亮,昔日的娇柔荡然无存,开始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穿着胸口满是奶渍的宽大睡衣在陆大伟眼前满不在乎地晃荡,令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66.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7)
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指出,母性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本文将从母性角度出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小说中的母亲角色,从而去探寻母性是否是天生的,抑或只是后天慢慢形成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7.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巅峰之作,本书以其魔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通过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经历和马孔多镇的时代变迁,浓缩了哥伦比亚、拉丁美洲乃至现代世界19~20世纪上半页风云变幻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68.
69.
作为著名的宗教学者,许地山精通道,熟悉佛,对基督 教亦有深入的研究,这在“五四”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但是长期以来,在谈到许地山小说的 宗教性的时候,人们大多只提佛教影响,而对道教、基督教的影响注意不多。其实,仔细研 究,可以发现,尽管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更多的停留在表层的题材上,未能渗入作品的深层主 题,但是道教的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说,他是佛其骨,道其心。 相似文献
70.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都是疯狂的母亲,她们自身经历了苦难,与不公平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在她们的身上,母性的温柔、善良等特征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态的母子情感。她们的命运,以及整部作品的基调,可以说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