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里就有清丽、清约的社会意义。就“清”范畴的意味来说,儒家是在推尊“水”的“善化”品德的前提下才肯定隐士的清搡的,因此“清”在它那里虽然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相较于“仁”,则显得有些逊色。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纯净的,这是人固有的天德,只是由于人心为物所役,以致于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复归本性。基于这一思想,“以清比德”在道家那里有着内在自足的意味。  相似文献   
22.
比德城像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面临保护历史传统和发展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只有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这一对矛盾,才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另建新城和建设环城公路等许多办法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建规划和在国内外筹集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23.
王少良 《学术交流》2012,(12):166-171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维,是古人学术和文艺思维产生的源头,其思维过程以观物取象为途径,具有表象运动的特性,思维结果结成具态的观念意象。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比德"观念的哲学基础,"比德"审美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比附某种社会观念,在社会意义下来理解自然美的属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比德"审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在于取象模拟,物我为一,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它的结构方式和创造审美意象的手法,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广泛的审美文化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邹广胜 《浙江学刊》2008,(3):107-110
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品格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虚静、中和、比德等多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并对这种观念的现代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
荷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比德”之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将荷花抬到了“君子花”的高度 ,成为士大夫人格的完美象征。本文对“君子”人格内涵进行剖析。“出淤泥而不染”不是对佛教典故的简单因袭 ,而是阐明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中通外直”是理学心性修养学说、道德自隆意识与立身处世、伦理责任的有机统一 ,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爱莲说》中其他关于荷花性状的描写也是“君子”人格的物态化展示。  相似文献   
26.
山水意识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传说、方块字、八卦、崇气观念,表现出先人既畏惧自然又抗争自然的特点。儒家的“比德说”,道家的“情感说”,则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论自然意识要比西方人出现得早。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雄辩地证明,早在唐代,中国人已完美地表现出物我合一的本体论自然意识。上述自然意识,既是孕育中国旅游文化的源头,也是促进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根本哲理,又是形成中国旅游文化民族特色和美学底蕴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7.
“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在色彩世界中,"红色"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中,"红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民族语言中,"红色"具有比其他色彩更多的文化内涵."红色"的超自然能量给了幼年人类以精神的鼓励,形成了原始人的尚红意识;中国传统的"五色五行"理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家的"比德"思想对东方民族的色彩现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外"红色"文化的联想及象征意义同中有异,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8.
趣谈古玉     
老古 《山西老年》2009,(5):46-47
当认真审视一块温润、坚密的古玉时,会从中感受到苍凉与华美并举,精致伴温馨共存,雕磨细刻中张扬着冲天的神韵,平朴端庄里蕴含着朴拙率直。创造的激情、民族的精神、历史的沧桑、  相似文献   
29.
万国崔 《天府新论》2011,(2):120-124
在孔、孟、荀之典籍中,有诸多关于水的论述。三圣以其独到的视角,以水之诸多物性折射、拟喻先秦儒家之"道",以水喻德,以约见博。以水之混混盈厚、源远流长喻道论之本源意识,皆以"仁爱、孝义"为修身之本;以水之奔腾东往、百折不回喻儒家达观、进取之力行哲学;以水之润泽万物、去污就洁之性喻儒家礼乐教化之社会道德。循着"修己以安人"的逻辑进路而成的孔、孟、荀之"道"正是作为内在德性文化的中华道统思想之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0.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