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桂奎 《唐都学刊》2007,23(5):86-90
在传统"五色"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容貌描写通常与"五常"、"五脏"、"五性"等"五数"观念形成意义链接,从而富有"五色"修辞性蕴含。具体说来,与仁、礼、信、义、智等"五常"德性对应下,古代小说容貌描写中的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常色"往往拥有某种德性象征意蕴,成为"德之色"。同时,在中医"五色诊"原理的制约下,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五色"容貌描写有时又是"五脏"病象的外在投摄,成为"病之颜"。另外,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五色"容貌描写还与喜、怒、欲、惧、忧等"五性"情状的外显发生某种程度的勾连,成为"情之彩"。  相似文献   
52.
论桂林山水审美中的儒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山水几乎集中了所有自然美,对桂林山水的游玩欣赏几乎囊括了人类的整个自然美观。桂林山水诗最集中反映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状态和人类的自然美意识,最能体现出自然美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欣赏桂林山水的同时,也在欣赏蕴藏于山水之中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也在表现人类的自然美观和人的精神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精神。对桂林山水美的文化蕴涵的研究与发掘,有利于桂林山水美和现代桂林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从是否具有审美意识的角度,对魏晋之前的自然观进行分析,提出魏晋之前有物质功用的自然观、伦理象征的自然观、神学意志的自然观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等类型,并勾划出它们之间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4.
百家争鸣直接促进了先秦审美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审美意义上的自然的产生 ,对人格美的自觉追求和强调艺术和审美在成就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奠定了我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5.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 ,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也显示出唐宋绘画功能论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56.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7.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58.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对儒家美学人为附会和评价过高现象。本文从仁学的三层内涵与伦理学实质出发解构儒家美学体系论、美本质论。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群体性、否定感性生命意义的道德理性和追求"平均人"的中庸性使儒家人格不具备善、美品质。  相似文献   
59.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12,(9):151-156,160
比德说的基本内涵是借助自然万物来比附和凸显人的品德。这一形象化的思维过程,既是道德品性的张扬,也是审美意象的塑造,更是生态意识的显现。山水风月花草鱼鸟物物有德,体现着万物有灵的生态意识;借物之德比人之德物我不隔,展现着亲和自然的生态情感;物性人品异质同构两相融和,表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重新考察比德说,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其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60.
比德”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以物喻人之审美传统.松柏生性耐寒,常年青翠,材质坚韧密实,在暗示、象征主体理想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比德传统的影响下,松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累积起丰富的文化意蕴,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等内涵,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竹、莲相比,松柏在象征君子人格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松柏是“树”立的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