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1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73篇
管理学   1057篇
劳动科学   53篇
民族学   282篇
人才学   130篇
人口学   83篇
丛书文集   3276篇
理论方法论   623篇
综合类   8377篇
社会学   559篇
统计学   554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679篇
  2013年   640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958篇
  2010年   910篇
  2009年   1031篇
  2008年   1392篇
  2007年   1079篇
  2006年   838篇
  2005年   799篇
  2004年   780篇
  2003年   703篇
  2002年   687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452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非独立句式“谁让(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系列论文中的一篇,描写并研讨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谁让(叫)……".这种句式的特点是语义功能主要是强调责任,其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相悖;语用条件是用于反应一答话,而不能用于叙述,所以属于非独立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不同的情感意味;是一个开放性的句式,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民族的交际中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942.
厉以宁与吴敬链先生是目前国内经济学界2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他们之间的经济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诸多不同.本文对两位学者关于中国改革的"主线"、资本市场以及新经济等经济思想的分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43.
在“S +V +R +O”句式中 ,由于述语中心动词V价的不同、宾语的不同 ,补语R语义指向的不同 ,主语S、述语V、补语R、宾语O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弄清楚其中的语义网络 ,就可以着手建立“S +V +R +O”双核谓词格框架了。建立双核谓词格框架 ,可以促进对句子的理解 ,促进现代汉语格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944.
司马迁、李贽生活的年代虽相距遥远,但思想上却颇多相似相通之处。李贽继承并发挥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且他们本人的著述活动恰是对此理论的最好诠释。两人撰史的动机、意图一致,对历史的一些看法趋近一致,故李贽对某些史家责难司马迁的言辞不以为然,并为之申辩。但由于各自所持的经济主张不同,在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制订者的评价上,两者观点迥异。他们的思想中承续着民本思想,体现着对主体的重视、关怀,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5.
中美两国在 2 0世纪的 5 0~ 70年代间 ,对中学课程进行了频繁的改革 ,较集中的有三次 ,这些改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中学课程改革。分析研究中美两国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原因、理论依据、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比较 ;总结两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 ,可以清楚地看到 :中学课程的结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而不断变革的 ;课程改革与教育、社会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 ;课程改革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基础。  相似文献   
946.
批判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中 ,也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笔者以哲学批判思想为依托 ,提出了一般的比较教育研究批判模式 ,其核心成分有四 :比较教育的对象批判模式 ,立足点批判模式 ,过程批判模式和结果批判模式  相似文献   
947.
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是"迷惘一代"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代表作《太阳照样升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对其后的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部小说的异中趋同、同中存异之处。  相似文献   
948.
中国古代怨情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怨情说出自儒家文论,因此同西方文论相比较,怨情说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特征,是中国特有的"礼"文化及其美学的产物。但同正统的儒家文论相比,怨情说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内涵。怨情说比较淡化理性对感情的控制作用,强调文学应给予感情必要的宣泄渠道。怨情说对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49.
“A是A,B是B”句联的内部构造和外部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是A,B是B"句联内部各小句一般都是有序排列且有较高的一致性.各小句的前段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后段大都重复前段,极少的时候略有变化;中段有条件地容纳状语.各小句的重音分布是"中-轻-重",这与单用的"A是A"小句明显不同."A是A,B是B"句联在结构上是弱自由句联,在表意上不自足.常在小句中作成分,或在复句中与紧邻的其他小句或句联形成各种关系,少数时候也可以单独构成复句.  相似文献   
950.
white elephant的表层意义明白易懂,而隐含其中的文化涵义却难以从词的表象中揣摩出来;“white elephant=白象”这种“对等”而有时却大相径庭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交际中非常普遍,极易造成交际障碍与失误。词语的文化涵义渗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文化学习也不能脱离语言实际。据此,本文拟从词语、习语、修辞、句子等四个层面对英汉词语的文化涵义予以比较与分析,以揭示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