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民主制演变为个人专制,其原因更多是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混乱。法国的议会内阁制度有不少缺陷与不足,特别是缺少权力制衡的机制。法国是一个缺乏政治妥协传统的国家,不断革命与冲突是这个国家近代历史的主流。精英阶层的腐败与无能对第三共和国来说是致命性的,它摧毁了共和国的道德合法性。财政危机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是第三共和国的催命剂。而法国右派一直是以反议会民主制的面目出现,希望在法国建立德国或意大利式的现代法西斯极权主义。因此,1940夏天的战败不仅导致第三共和国军事的失败,还引发共和制度的崩溃。第三共和国的历史还对民主巩固的传统论断提出挑战。它的寿命长达七十年,最后仍然无法摆脱民主崩溃的命运,这足以说明对于法国这样专制主义传统浓厚的西方大国来说,民主巩固之路同样是异常艰难的。  相似文献   
72.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以平等为友爱的本性。在友爱中,平等不仅意味着双方的地位是对等,还意味着双方的交往是公正.它不仅要求双方相互关爱,还要求双方同等付出,同等获益。亚里士多德友爱中的平等,从产生的背景而言,是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和商业贸易中的平等交易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从历史影响而言,是古希腊的友爱与基督教博爱的连接点,是现代西方“泛朋友化”的社交文化的源头和始点,是现代社会人们平等交往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73.
一种肯定式的批判——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1940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疏离之后,重新向理性和现代性传统的回归。它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质并忠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灵感,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新特征:在元哲学基础、批判模式以及构建目标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充满了反思和审视;对交往、交往理性、反思以及激进民主制理想的重视又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74.
划分国家为民主与专制等类型的科学的精确的根据,不是执掌最高权力的人数,而是执掌最高权力的公民人数:民主共和是多数公民或所有公民平等地共同执掌最高权力;寡头共和是少数公民平等地共同执掌最高权力;君主专制是一个公民独掌最高权力;有限君主制是一人为主而与其他公民共同执掌最高权力,是一个公民受到其他公民及其组织限制地执掌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75.
代表民主制为美国奠定了权力制约的道德和法理基础;军队国家化,为美国拔掉了政治野心家的毒牙利齿;政党间竞争的合法化,使反对党在自身重大政治利益的驱使下,成为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制约的强大力量;分权则是在统治集团内部通过以野心对抗野心,用权力来制约权力来实现权力制约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6.
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中的自由离不开秩序。为了社会秩序,人们建立国家。国家的使命是保证人的自由。这决定了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类概念的国家制度,认为它不是建构出来的,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我规定。但是,在国家形式范围内的国家制度,即作为某种具体形式而存在的国家制度,则是人们建构起来的。民主建构的政治逻辑表明,民主制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但应该以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则取决于具体国家与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没有定规,更没有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77.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主题。“真正的民主制”作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反思现代国家的缺陷,以实现“人的解放”所提出的政治方案,实际上尚未脱离“政治解放”的理论语境。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政治批判帮助马克思厘清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了“当代的普遍问题”才是理解“真正的人的解放”的钥匙,并由此促使马克思转向了市民社会批判。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马克思历经了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的“人的解放”方案的实践探索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的理论建构,最终实现了对旧的“民主制”解放方案的彻底超越,形成了一个建构性的解放方案——“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8.
党的十四大在修改党章的时候,把民主集中制表述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这一新的表述,科学地道出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既不是民主制,也不是集中制,更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和民主集中的相加,而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对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有关键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近年来日益暴露出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在理论上,自由理念与民主原则相冲突,自由民主理念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内在矛盾使其难以成为历史的终点。在实践中,未来历史发展日趋多元,而非走向单一的终点,“历史终结论”作为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之见已被多样发展的现实证伪。  相似文献   
80.
有限权力的法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永恒主题是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法律关系的调控 ,其中以对权力制约构成法治核心。确立有限权力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 ,必须以民主法治化为基础 ,完善能够体现民意、维护民权、保护民利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对权力强制性、等级性、保障性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背离人民意志向反向运行进行制控 ,使有限权力成为民主法律规定的权力 ,是民主选举代表代行的权力 ,是受到国家主人监督控制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