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15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0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953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42.
43.
民事主体制度,是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民事主体的立法是关乎整个民法体系的建构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自然人和法人当然和已然地成为民事主体的内核之情况下,文章对民事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下作出新的解释,特别就经济关系和生活关系中大量存在的“非法人团体”是否应该成为“第三主体”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44.
民事简易程序的域外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民事简易程序制度从受案范围、启动方式、审理组织、审理方式、裁判形式、小额诉讼程序6个方面对民事简易程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比较,以便了解国外完备的民事简易程序制度,同时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45.
网络表达追责存在法条适用形式化、刑事政策偏重倾向:一是“社会秩序”“社会危害”认定的模糊性,表现为“社会危害性”解释的主观性,缺失“危害社会秩序”是否适合诽谤罪、“社会危害性”认定是否宜于采取优势证据标准的考量;二是以“寻衅滋事”追责须强化法条的实质性解释,强调援引“寻衅滋事”适用对象的明确性及法益取舍的恰当性;三是应当严格诽谤入罪条件,即以民事责任优先政策弱化检举不实言论的诽谤罪适用。  相似文献   
46.
民事司法解决的是私权争议,因而在程序正义的现代司法理念中,当事人程序自主成为其核心要素。程序自主既指当事人启动、参与程序的自主,也包括自主参与程序的有效。程序自主的正价值主要表现为:彰显司法民主、通向实体正义、技术化解社会矛盾。但程序自主也有其自身局限,程序自主可能会导致诉讼效率低下、当事人实质不平等、诉讼隔阂及程序不安定等问题。随着自由主义思潮的衰落,世界民事司法正在从过分尊重当事人程序自主向适当强化法官的诉讼指挥权转变。对比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改革,一方面,受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程序自主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职权色彩依然浓厚;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潮流中,也存在放任程序自主、疏于诉讼指挥的现象。因此,衡平程序自主权与诉讼指挥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应当贯穿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7.
刘晓岚 《东方论坛》2006,(2):118-121,125
公正与效率是民事简易程序必须考量的两个既互相依存又有所冲突的价值目标。在司法与诉讼活动中,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取向既包括公正,又包括效率。民事简易程序价值取向的定位就在于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协调。  相似文献   
48.
目前,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许多问题,而民事再审启动机制的不完善是引起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民事再审的启动包括法院、检察院、当事人三个主体,论文具体分析了这三者在启动民事再审机制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9.
高留志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5-17,107
民事补偿是由非违法者对受害人的损失予以填补的民事法律制度,非违法者对受害人损失的补偿是特定情形下感激的道德义务的法律化。民事补偿制度有行为人补偿制度、受益人补偿制度和共同体补偿制度等三个类型。但无论是行为人、受益人还是共同体予以补偿,都建立在适法事实的基础上,因而民事补偿的性质是民事义务。民事补偿不具有惩罚性,其范围原则应限于受害人的直接损失。  相似文献   
50.
《求是学刊》2019,(4):103-114
新《行政诉讼法》及76号指导案例公布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再次呈现巨大争议。基于合同定性标准的有效性及适用性,法国采取的合同主体、合同目的及行政优益权标准不宜作为我国出让合同的定性标准,出让合同的性质应以德国采取的合同标的标准判断。出让合同以创设用益物权并取得对价为内容,可根据双阶段理论与前阶段的行政许可区分开来,具有民事定性的合理性。而且,将出让合同定性为民事合同在出让合同纠纷解决、受让方权益保护、法律连续性保持以及民法典制度完善方面具有优越性。在原两审法院未明确出让合同性质的情况下,76号指导案例提炼出出让合同属于行政协议的裁判要旨脱离了原案事实和裁判本意,有超越司法适用权限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