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山曼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实践者,他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伦理的操守和田野调查技术的艺术性运用,在田野调查中对民俗实物收集的重视、对调查资料的研究整理、对个体定点调查联合作业的倡导力推等,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2.
43.
本文就口述史学与民俗学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分析。作者在谈及这两个邻近学科之间的界限时,力图说明和阐释二者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社会科学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性质和目的各不相同,但研究内容多有重合。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44.
我国古民俗研究起源甚早,可追溯到西周初。而古民俗学研究之形成,应以两汉《淮南子.齐俗训》、《风俗道义》的出现为其标志。逮唐宋民俗研究风气大开,统治者视民俗研究为资政佐治之重要资源,更促进了民俗研究的发展。至于西方民俗理论传入而形成近代意义之民俗学,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45.
《西北民族研究》是西北不同民族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园地和窗口。民俗学在欧美国家得以存在发展最初是与为殖民主义侵略服务分不开的。在我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于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就,民间文学已成为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46.
重庆文化主源头:来自伏羲族的“蛇”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羲“蛇身”,而重庆的简称“巴”也是“蛇”,这两条“蛇”有关系吗?本文试以文献学、民俗学、考古学三重证据论证:重庆文化主源头就是蛇巴文化,它源自甘青高原上的一支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47.
钟敬文先生,我们可以把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名誉披戴在这位世纪老人的身上,“人民的学者”、“中国民俗学之父”、“一代宗师”、“世界上最老的在职教授”、“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等等。钟先生一生,刚好贯穿了2 0世纪,最为难得的是,他能始终与时代的先进学术文化保持同步发展,一生辛勤耕耘,从未间断。他的学艺脚步,可以看作是整个2 0世纪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绝佳缩影。但是,由于他的学术足迹广,时间、空间的跨度大,散漫分载各处,而且各大出版机构都愿意各取所需地从大量钟著中选刊部分论述,他的许多文章都曾不止十遍地被选入各种论文选本,相…  相似文献   
48.
"西王母"在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是一位重要的传说人物,有关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从语义分析和语源寻绎的方法入手,对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以及神话中所反映的民俗事项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9.
在讨论"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建构时,论者常常过分关注《新青年》对西方传统的引进,而忽略以中国民俗学探索为基本思路的《歌谣周刊》。以周作人与顾颉刚为首,《歌谣周刊》吸收了赫尔德及德国浪漫主义民俗学影响,从民族传统入手,既为白话文学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同时也开辟了西方影响以外的本土新文学资源。经由《歌谣周刊》的探索,周作人与顾颉刚从启蒙与寻根角度分别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理论,而这两种文化向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0.
民俗学是1918年以来由西方引进的洋科学,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未能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问题何在?本文试图作一些具体的探索.笔者认为,食洋不化、未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是主要原因.搞"清高"的纯学术,远离社会生活,漠视社会责任,必然不会受到社会重视.民俗学的生命力在于重视为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崇高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从民俗是"原始文化的历史残留物"的理论中解放出来,在建设人民美好的新的生活家园的过程中起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