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民俗学是1918年以来由西方引进的洋科学,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未能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问题何在?本文试图作一些具体的探索.笔者认为,食洋不化、未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是主要原因.搞"清高"的纯学术,远离社会生活,漠视社会责任,必然不会受到社会重视.民俗学的生命力在于重视为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崇高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从民俗是"原始文化的历史残留物"的理论中解放出来,在建设人民美好的新的生活家园的过程中起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三种悖论现象.第一种悖论现象,非遗保护工作的处境是悖论的.一方面要保护文化遗产,使其获得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受保护文化遗产因为外界的强力介入而损伤了其原生性;第二种悖论现象,保护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遗产的"稳态",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变异性",因此导致文化空间保护中,原生性的强力维持不是在提升保护对象的质量而是因为保护而使对象本身陷入了困顿;第三种悖论现象,保护工作中存在大量的短视行为和绩效思想,让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短期中完成,对非遗产业开发和商品营销的不当加入,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边缘化、濒危化,甚至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品质和本真性价值,致使保护成为破坏.而解决这些困惑,需要从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学习,民俗学主义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3.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54.
《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是继《吴越地区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之后的关于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由于海岛的独特性,该课题在调查方法上,突破了以往民俗学的"投入式调查"和"参与式调查"模式,而探索到了第三种调查方式,即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来调查和描述本地的民俗文化,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民俗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着让人探索的广泛空间,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来建立中国的民俗学学派,有着崭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5.
2012 4月24日至5月8日,日本著名人类学、民族学、蒙古学学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族社会研究部主任小长谷有纪教授应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邀请,作了题为《由仪式看知识——蒙古族三大畜牧仪式》及《由记忆看知识——生产记忆与人生记忆》系列讲座。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苏日娜教授主持了系列讲座,蒙语系那木吉拉教授、莎仁格日勒教授、朝克图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林继富教授、王卫华副教授、栗文清副教授出席了讲座。  相似文献   
56.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题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专家,乌丙安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最前列。他有关"非遗"的著作,以及"非遗所思"的系列博文,为我们理解和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考路径,也为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指  相似文献   
57.
甘肃武威的民间口头说唱"凉州贤孝",既是一种民俗现象,同时又承载着诸多的民俗事象,其语言载体是地道的凉州方言。"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凉州贤孝"方言文本的整理具有方言与民俗研究的双重价值。我们可以以方言文本为桥梁和纽带,实现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  相似文献   
58.
纵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佛教文学的成果,可以发现,日本在从江户时代向近代学术过渡的过程中,继承了近世学问体系。各个学术圈之间是有樊篱的,各位先辈学者的论稿显示了佛教文学研究是如何逐步超越领域隔阂,并随着敦煌、民俗等新资料的增加,日益展现出各个学问圈谋求共通认识的过程。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共同研究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59.
中尼边境的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的夏尔瓦人相隔万里,各自面临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丧葬习俗、饮食习惯、住房格局、婚俗等方面,说明这两个族群很可能同时来自大约隋唐时期的藏族称作“夏尔巴”的部落和氏族.  相似文献   
60.
民俗文化在警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民俗与警务工作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生活的整体是犯罪行为方式获得规定性的最终来源。民俗文化在案件的警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划定警务工作的范围、刻画心理过程、抓捕罪犯等几个方面。侦查人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民俗学的常识,更多的了解各地区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他必须以其所生活于其中所获得的社会意识、经验、习惯作为理解犯罪分子行为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