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17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20篇
理论方法论   108篇
综合类   1129篇
社会学   113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分析了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共争取东北斗争的影响,认为对这一时期苏联所执行的对华政策及其历史作用应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22.
中国共产党重视干部理论教育,也注重干部理论教育的制度化建设。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既继承过去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做法,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建设,完善干部理论教育制度。不断规范干部理论教育的组织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培养和考核等,使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建设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也形成了诸多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3.
保哨制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凉山彝区主要交通线上具有军事保护性质的地方制度。民国时期,因凉山彝区民族关系紧张、交通梗阻,在凉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关键险要之处设置哨所,由哨兵保护行旅通过彝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凉山地区交通的畅通,但是在后期也给商旅带来经济负担,成为军阀征税的名目和壮大的政治资本,同时也造成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批判继承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方案。对于改造"愚贫弱私"的旧中国农村,毛泽东与乡建派的具体措施相近但又有所超越,《纲要》赋予了农村合作社以属地管理和建设职能,这是一种探索性的组织制度创新。此外,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毛泽东致力于全面治理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乃至农村和国家的整体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复苏农业经济或兴办教育。  相似文献   
26.
时代造就人才,时代有时也糟践人才.中国近代史上,就有一位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虽然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正人君子,却做了一个诡异时代的政治牺牲品. 话说百年前,正当民国初年,共和初造.各种政治势力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展开了角逐,政治舞台上波诡云谲.此时,经卡内基基金会的推荐,一位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古德诺教授(1859-1939)来到中国,帮助开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27.
将1930年代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置于"民国"这一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可以看到其与民国时期商业出版的经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此视角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兼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实例,探寻在与出版业广泛互动的条件下,一度风行文坛进而成为声势浩大"主潮"的左翼文学潮流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8.
民国新闻界在1915年和1921年,两次委派代表,远渡重洋,赴美出席世界报界大会。中国代表在旧金山和檀香山会议上,表现踊跃,充分展示民族报业的风貌和报人的进取精神。这是民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盛举,有助于改变中国形象,吸引欧美新闻家来华游历考察,提升中外新闻交流的规模和层次,从而推进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与职业化进程。不过,由于国情特殊,民国新闻业与政治势力纠葛缠绕,新闻界出席报界大会不只是单纯的职业行为,而颇有国民外交的意味,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9.
中概股!这是美国人给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募资,设计的资本游戏概念。在整场类似赌博的游戏中,美国人控制了游戏过程,制定了游戏规则,规定了游戏价格,指定了游戏庄家。 美国的资本,通过直接投资或者委托中国PE/VC的代理人,在注入中国公司财务账面时,就已经决定了这场资本游戏的胜负。期间,通过"绑架"中国公司赴美IPO,再利用获得股票承销权、玩弄股票发行价的偏差技术,最后是初期投资获利离场,以及宣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利用"做空产业链"对中概股进行连环猎杀。  相似文献   
30.
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新闻报刊事业也随之兴起发展。早在1898年,无锡人裘廷梁和同乡顾述之、吴荫阶等人创办《无锡白话报》。随后地方报纸便陆续出版。其中,以《锡报》的生命力最强,历史悠久,深刻反应了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