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84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高句丽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指佛教、道教传人之前保留在高句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原始性文化形态,这种原始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祭祀文化、巫史文化、禁忌习俗等内容,它接受了中华上古三代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影响着高句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2.
63.
征稿启事     
正《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发蒙古学、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类学、史学、哲学、法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地方和民族特色,关注学术前沿,提倡探索争鸣,坚持按质取文。本刊欢迎有创见、理论性及逻辑性强、  相似文献   
64.
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多种耦合关系。借助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20.0的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概括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作用。以Arcgis10.1和GeoDa为技术平台,探索少数民族人口与各项经济综合指标的空间关系,进一步揭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性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而提出加速贵州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5.
石治平 《民族论坛》2012,(12):39-40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承诺,更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要求。凤凰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因地制宜,紧紧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发展主题,突出民族特色,以强化规划、保护、管理、建设为主线,发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力争上游的凤凰精神。  相似文献   
66.
67.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语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本文主要对英彝两种语言的族源关系和语音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英、彝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68.
民歌 ,作为我国文明源头之一 ,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 ,也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然而 ,我国民歌的创作和表演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特别是社会工业化程度加快以后 ,新产生的民歌数量越来越少 ,作品及演唱的风格日趋单一 ,逐渐失去了五六十年代那种蓬勃发展、色彩斑斓的活力。现今 ,社会上唱来唱去的都还是那些文物级的传统经典民歌。鉴于此 ,笔者追溯民歌发展源头 ,分析其自身特点 ,联系其现存现状 ,探讨民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9.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70.
办好民族类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特色教育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突破口。基于这种认识,以民族特色学科教学模式发展做为内涵式发展的突破,一定能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此通过对民族特色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民族特色英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同时逐步推广到学院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