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试论辽、金和西夏的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和平 《中州学刊》2002,(3):107-110
尽管辽、金和西夏的文化并不发达,但绘画艺术却一枝独秀,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绘画的题材、表达的思想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百,与传统的绘画艺术相比却表现出某些不同之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民族自身的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近百年的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历程中,民族风格一直是中国动画创作与发展的精神内核,见证着民族动画产业的兴衰。传统戏曲在其间占据着重要的分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动画盲目模仿外来风格,日渐丧失民族印记。在文化创意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目光重新转向戏曲,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赵元任先生作为语言学家、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中对旋律、歌词的结合有独到的艺术处理;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体现了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郭斌 《社科纵横》2005,20(1):106
文章探讨了建筑创新与继承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服饰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的进步,服装已由耐穿型、封闭型转向时尚型、开放型,服饰的创造及其理想构成了服饰文化的主要精神意蕴。从社会学维度透视,服饰研究体现了时代性,凸现了精神性,印证了民族性。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繁荣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应将服饰品质作为生命线,将城市文化作为新标尺,将民族风格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宋晓丹 《科学咨询》2007,(13):62-63
湘西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素有“歌海”之称。 我们研究苗歌,必须从歌词到曲调,以及赖以构成音乐上的特殊民族风格的一切因素:音阶、旋律、节奏、曲式、节拍、等等进行分析,还必须研究通过这些外部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并享誉全球。近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的《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6卷本)之中的第4辑已经面世。至此,这项“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的出版工作已初见成果。这是一套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图书。全书共分6本:(1)先秦至五代;(2)宋元;(3)明(上);(4)明(下);(5)清(上);(6)清(下),约240万字,600幅图。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园林图记成为研究中国园林的重要文献资料.但由于图记数量多,且分散在各种书籍之中,给园林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  相似文献   
18.
契丹民族入主中原后,其帝王后妃写有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的诗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相互冲撞融合的艺术体现,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契丹民族发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特殊的文学奇观,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既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又能够坚持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独立性,都有着诸多值得认真探讨和清醒反思的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前作曲系主任黄虎威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写出了以<巴蜀之画>为代表的一系列钢琴作品.以黄虎威先生的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在演奏上的一些特点即突出旋律的民族性;重视和声的色彩感;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诗人丁茶山是实学派代表诗人,李朝实学之“集大成”者。丁茶山诗论中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观念、创作思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核心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补政”功能,丁茶山主张诗人作诗首先要以儒家经典提升志向、以实用之学、民族之学增广见闻、加强修养,而后“触物兴感”才能成就佳作。“抑扬顿挫”、“形似传神”与“清新的民族风格”是丁茶山追求的审美理想。他在诗论中体现的文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学色彩和美学价值,这不但成就了丁茶山自身创作实践中的鸿篇佳作,而且在朝鲜文坛上大放异彩,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