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288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466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5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取得了甚大成就且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为人们指明了民族习俗与民法的联系和区别。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和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今天,恩格斯晚年法治思想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方法论,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俗与民法的关联和差别。  相似文献   
22.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法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必将实现由债权性质向物权性质的转化。这一转化日益暴露出我国过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单纯依靠债权法保护的不足,迫切要求建立起以物权法保护为主体,以债权法保护为补充,二者相互结合的民法保护的统一体系,以切实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3.
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内涵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扰的难题,尤其表征在理论与实务中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存在混淆与错位的图景。当务之急是对二者间的相异与交互做系统的梳理与阐释,以厘清各自的适用范围与边界。就二者间的相对独立性来说,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差异、法律的形成余地以及宪法不能成为私法裁判的直接依据上。而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以及人格尊严话语体系的特殊性又使二者的交互成为可能。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认定要素对宪法上人格尊严的界定具有积极含义,并为人格尊严内涵的理解搭建起了基础框架,宪法上人格尊严的本质应认定为一般人格权。借由宪法规范与民法规范动态的循环解释使宪法的价值贯穿于部门法之中,由此实现宪法上人格尊严与民法上人格尊严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4.
25.
长期以来,我国民法学界混淆了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与“生效”及其各自要件。事实上,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与“生效”在内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上均有不同:前者本质是可以发生表意人期待的法律后果,系国家意志对私人意志的“过滤”,源于私权的国家强制,通过法律规范体现其价值诉求,基础是公序良俗之维系;后者本质是表意人受其意思表示约束,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生其期待的法律效果,系私人意志的自我约束,源于意思自治,法律规范基于事实评判,基础是大众对表示意思的普遍认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由当事人各自的意思表示及其效力决定,并非抽象的“行为”的效力。此外,代理有效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在“发生行为人预期效果”的抽象层面上一致,但二者的法律效果、要件截然不同,且法律行为有效要件并不约束代理行为有效的成就与否。《民法总则》第145条使用的“有效”与第143条的“有效”有着迥异的法律意义,容易导致规范冲突,或需修订。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社会的聚合效应日益凸显.这使得一种关系型网络社区初现端倪,也使得信息的挖掘和搜索变得更加简便,从而在众多公共事件中显现出高效的事实还原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民事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规范,这往往导致大量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集、散布,从而给搜索对象带来身心上的巨大伤害.在传统侵权行为法的视角下,试图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进行分析,以求对我国网络隐私侵权责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自然法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的法律哲学,理性是它的核心,平等、自由和正义等价值则是其基本理念,并成为其渗透至民法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法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法思想是其价值判断的调节器,特别是在近代欧陆民法法典化运动过程中,自然法的理性主义法典编纂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成为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与哲学基础.我国的民法典制定也可以从近代民法法典化过程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8.
法学是随着人文社科等变化而随之变化的针对性极强的知识门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各行各业急需专业对口的法学人才的注入。一直以来,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在高校设置专业,伴随着时代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应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将法学专业纳入教学任务,投入师资力量,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开设法学专业课堂,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培养造就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和综合应变能力,以"项目化教学"和职业技术型人才输出为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9.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构成了信息时代的技术挑战,衍生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本土需求.我国在“是否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的问题上秉持肯定立场,但仍处于分散式立法保护阶段,且现行立法实践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缺少完整请求权基础等困境.《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的确立对个人信息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但仍存在值予修缮的固有局限.面向未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应然路径走向为:分阶段实现个人信息权及其子权利的法定化与精细化;从内外两个层面实现个人信息保护法制的体系化;以统一式路径实现个人信息保护行政主管机关专责化.  相似文献   
30.
方勇男 《现代交际》2014,(11):218-219
随着我国的稳步发展,我国的现行法具有了大陆法系特征属性,我国的法学教育不能仅仅移植其他国家的案例进行教学,在现行的没有借鉴德日的法学教育体制的情况下,我国的民法教学优化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章就民法教学讲什么和为什么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要促进学生的领会能力、牢固确立民法的基本观念。另一方面,文章还从民法教学的技术技巧、民法学科体系、民法规范适用方法等方面提出对高校中民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