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哈密木卡姆》的抢救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已影响到《哈密木卡姆》的生存。“纯舞台化”、“纯文字化”的抢救已不能满足其传承的需要,应借鉴木卡姆民间传承方式,解决目前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2.
虎联妙读     
“冷看金融板荡,虎啸龙吟,痛切环球炎凉已两载;欣见海峡浪平,山青水碧,迎来华夏兴盛又一春。”值此庚寅虎年来临,共赏几副虎联。  相似文献   
133.
王冠 《华人时刊》2005,(11):32-33
万子美,一个年过花甲的中国老人。他曾在非洲索马里援建公路3年;在意大利做过首席记者,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50岁那年,他有幸获得意大利总统授予的骑士勋章。目前被意大利授予此称号的5人中,他是唯一的外裔人。  相似文献   
134.
谣谚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化类型,其传承与繁荣却与文人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宋代文人不仅积极参与日常传谣,而且将其融汇于文章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学术探讨.在中国古代谣谚从口耳相传到与文人创作融合进而出现学术批评的进程中,宋代文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宋代文人积极参与谣谚传播与批评,一方面使谣谚文化进一步繁荣,拓展谣谚内容并提升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对宋代文人的文风、旨趣发生深刻影响,对创作风格的整体趋俗发挥重要作用.谣谚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135.
文章从宫廷与民间泥玩具的同源性出发,简单介绍泥玩具的发展历史,对宫廷与民间泥玩具的造型、色彩、纹饰、题材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其文化背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进行了阐释,浅析了民间与宫廷泥玩具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整合与交融。  相似文献   
136.
巴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清江两江竞流之地。上苍赋予了巴东两江胜景,两江孕育着巴东厚重文明,撑起了巴东坚实的精神脊梁——古巴人之源、土家撒叶儿嗬、巴东堂戏、峡江纤夫号子……徜徉于巴东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在璀璨展灯的映射下与精妙展台的映衬中,长江木帆船、堂戏服饰。  相似文献   
137.
帽子趣谈     
我国成语中“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古代男子20岁时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的开始。“冕”是帝王专用,皇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  相似文献   
138.
有一种歌声吟唱得清新凄艳,飘渺哀怨。有一种歌声演绎着乡土风俗、儿女情长。这就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土家族民歌。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民歌村——新河村,在这里人人都是歌手,个  相似文献   
139.
习字蒙书是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较快而频繁出现,唐代后,基本书体的稳定使新字书的出现减少。近代流行的《上大人》蒙书始见于敦煌写本《上大夫》,且见引于晚唐文献,可知其起源于唐。其内容在宋元又小有改、补。宋明人解其文字为言儒门之事,附于其后而并行的《上士游山水》、《王子去求仙》诗,则言道门之事;蒙书的思想是儒道结合的。而且,为勉励学童,蒙书中还有“立行方回也,文才比仲壬”的励志性诗句。明清人对此蒙书的文字之意多不能解,但此蒙书又从唐到清末,一直盛行于民间;它在意义失落的情况下而能流行久远广泛,正体现其作为小传统的“长时段史”或“无意识史”的事物,有变化极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0.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永逸 《社会》2008,28(6):176-193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俗旅游乌托邦幻象的引诱下,这些共有的表述使得庙博物馆在当地的修建成为可能,也成为目的各异的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乃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