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记忆是认同与传播的基础。通过民间传说故事即民间社会语言,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与文化精神,强化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是民间社会各个行业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规律。洛阳平乐正骨民间传说故事可以分为神奇人物传授起源、救世传奇和医术精湛传奇三类。其通过传播,增强记忆,广泛而持久地塑造、维护着洛阳平乐正骨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在强化其精神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乐正骨从地方走向全国,是国家权利话语与民间社会权利话语相结合的结果。这一过程的转变在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中表现为不同的故事类型与文化类型。这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72.
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陕北民歌的诸多传统性功能正在不断走向衰微.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并且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强创新与传播,使陕北民歌重现它的生命力与独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73.
近代以来,秧歌小戏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乡村。相较于精英阶层参与的传统大戏,乡民创造的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更为亲密。清末民初,山西各地秧歌小戏由于较少官方介入,更多地体现出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使秧歌小戏得到了乡村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民间文化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也生动展现了当时山西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和乡民的思想情感。发掘秧歌小戏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乡村社会和民众观念,是秧歌小戏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74.
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新农村建成"洋农村",更有文化保护意识欠缺的官员,将一些有着典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古村落,建成商业化的村庄。"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  相似文献   
375.
论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我国民间文化的工作,在实践中起步较晚,在立法上还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分析了中国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现状,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范围、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并对我国民间文化法律保护工作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376.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记,汉、藏民族在长期广泛的民间接触与交往中,彼此进行文化上的学习、吸收和融合,形成许多共同点或相似点。它像纽带和桥梁,紧密联系两族人民,共同为我国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77.
灵龟崇拜是中国和越南传统文化中的悠久性母题,研究这一母题的固态与变异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对中国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亲缘与涵化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78.
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历来存在着文体混杂的问题.该文则试图从小说作为叙事文体出发,对叙事的内在特征--深层叙述结构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梳理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趋势和文化意义.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3种深层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作为欲望宣泄的民间文化叙述结构.这3种深层结构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展开,形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和文化发展中从正统到精英、而后又到民间的内在趋势。  相似文献   
379.
通过对手机文学的传播、文本、接受之完整过程进行文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文学的根本性征为:它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媒介化,具有民间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由于媒介化而又成为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其文本亦具有民间性和商业性的二重性质;其接受的娱乐性和宣泄性及社会情绪试纸性同样具有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性格.而其零准入或低准入、无版权和可改写性等特征,则特别地突出了其民间性和商业性两方面的正负面价值.因此,手机文学既是对民间文化的彰显,又是对民间文化的遮蔽,其在日益繁盛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性越来越凶猛地吞噬着它的民间文化性,这就突显了当代文化生态的严峻局面:199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众文化,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吞噬了精英文化,而且也正在吞噬着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380.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的出版,体现了中国学者充分理解民间故事的地方性与"国际性"特点的努力.故事类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民间故事的总体风貌,为探讨中国民间故事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民间故事之间的交流影响提供了基础.民间文化的研究亟待从学科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增强学科的对话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