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22.
近日,华东某大城市的一些报刊刊登了大量图片和消息,报道该地建成一个生态休闲公园。该公园与众不同的是,从黄山市的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整幢“搬来”了12幢徽派建筑,这些建筑不是普通民房,都是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艺术的徽派精品,其中有一座还是“宰相府”,门前石碑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气韵生动,精致典雅,原汁原味,例如大型立体木雕“刘备招亲”,细腻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房屋构件(牛腿)琴、棋、书、画四件套,让人大开眼界,既使在原产地徽州也难得见到如此精品。屋檐的滴水,兽面瓦每一块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23.
书法在艺术门类中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思想文化而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中和与气韵使书法因简而得天下之理,体现着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艺术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相似文献   
24.
扬琴演奏艺术美的规律把握与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琴演奏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文章通过对扬琴演奏中所应具备的技术技巧、气息气韵以及舞台形态等方面的分析后,指出扬琴演奏中动作要协调。其中气息与动作配合适当,对演奏和艺术表现有很大的帮助。扬琴演奏属于音响艺术的范畴,音色的好坏直接影响演奏质量和情感的表达。气息的畅通使力源不受阻碍,其必然是松弛而有弹性的。反之,必然造成肌肉紧张、发音僵硬、音色燥或虚。因此,气息与动作的正确与否决定音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5.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源远流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清代画学集前代之大成,著述既多,研讨亦深,且四通八达,自成体系.其中,虚实观念是一条主脉,既牵连着诸家要旨,也表达出清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本文着眼于清代画学里虚实观念的来龙去脉、绘画理论批评的种种表述,及其在"道"与"技"的各个层面衍生出的概念和命题,借以对清代画学中的虚实观有一个完整把握,并由此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精神和特色.  相似文献   
26.
从感性创作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艺术中所特有创作方式和审美特征予以详尽的论述.这里所论述的内涵,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也是作者几十年来艺术创作的总结.  相似文献   
27.
28.
《风骨》篇贯穿了一种立体思维,重点考察了风骨与情、辞、气、采四个元素的关系,认为风行于情,骨存于辞,二者植根于气,又外显于采.现代关于风骨涵义的种种解说,主要有或认为它兼指内容与形式,或分析为内容的两种因素,或基本确定为形式、外观三种基本观点,虽然多有歧异,但都持之有据.其实,风骨更宜理解为主体的内在之气化为一动一静的结构性力量,作用于题材形态的情与理(内容),合成一种超越作品文采的刚健俊朗的审美风貌(形式),即一种特定的气韵或风格.  相似文献   
29.
“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齐谢赫所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就"气韵"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全面的论述,并且在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0.
从气类感应的观念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一切生命体因气相互感应,生发联动效应。"情"以"气"为中介,通过诗人与物色之间的感应生成,具有跨时代的共通性。人们对山水之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逐渐从云气缥缈的仙灵之所剥离出来,回归山水体势之美;从玄理神气的同类感应走向内在的生命感应。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与感物兴发的人情、性理,都建立在气类感应哲学基础之上。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引发主体对山水内在的超越性的审美价值的感知。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诗人笔下耳目之娱的游观之物、仙灵聚集的神山,还是理论家探讨的气韵生动的情、理之象与气势相生的物象,它们都在一次次的转变中实现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