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正史.....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  相似文献   
52.
从经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六艺略发展到经部,经部从无到有,经部分类的调整及类目的增加使尊经为旨的书志体学术史得以确立并获得发展。易、书、诗三类的书目传承与书目的净化和细化,透露古文经学重兴的消息。同时,尊经崇实的精神贯穿三部目录始终并持续发展。礼、春秋、论语类的书目细化及入目分歧,既是目录学发展明晰化的反映,也与经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3.
明代中叶,由于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模拟史汉之风渐盛,学风日趋空疏。杨慎针对此种弊病,提倡求实、博学的治学风格。他通过考究汉代名物、辨析汉代史实、补充汉史文本注释之所未及,驳正后人改窜之讹谬及考辨汉代史学著作记载之误,借以倡导务实之学风。  相似文献   
54.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55.
汉书》因其成书年代久远,经过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体系。版本研究是《汉书》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以传统版本学的研究为基础,考述《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汉书》的版本体系,对《汉书》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诸子学发展变迁折射出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论六家要旨》到《汉志.诸子略》,几代学者通过对诸子百家源流及学术特点的总结和梳理,勾勒出先秦两汉时期的学术特色及发展大势,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界对诸子文化现象的反思。《汉志.诸子略》对各家学术流派分门别类,并分析、总结其优劣得失,既是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先秦至西汉学术发展、思想传承不断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58.
马班异同的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异同是指《史》、《汉》两书的文字异同和体例异同;无形异同指马班二人的思想意趣和文章风格情采。唐以前的论者,主流是扬班抑马;宋明人评价马班抑扬相当,清人虽扬马抑班,但俱称《史》《汉》为良史;令人全面比较马班异同,总结二人史学的得失,比前人的论述更深刻,更具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9.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诸子十家,将“小说”一家排除在“可观者”之外。轻视之意甚明。后人多认为小说受轻视在于其为“丛残小语”,带有传闻性质。此观点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也不够全面。班固轻视“小说”的真正原因,应在于小说非士大夫“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0.
矛盾与演进:《汉书&#183;艺文志》赋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登高能赋”本意是登堂能赋诵诗,而不是后来的登高能作赋,《汉书.艺文志》对此进行了生成转换,使之具有了作赋可以为大夫的内涵。这一转换使赋具有向经艺靠拢的特质,从而完成了《汉书.艺文志》建构经学“大一统”学术体系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客观地提高了赋的地位。不过《汉书.艺文志》对汉赋整体的论述逻辑是:使被轻视的汉赋成为同样地位不高的汉文人的专属文艺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