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先秦诸子学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时期以人论学的发端期;秦汉时期学派概念的形成期;《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期。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先秦诸子学的学术划分意识不断加强,并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立场。  相似文献   
92.
伏奕冰 《南都学坛》2011,31(6):135-136
<正>一、兵书(兵家)的起源《汉志》云:"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根据《周礼》的记载,夏官司马,是掌管军政的军官,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兵家很有可能起源于这一类官员。《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宋子罕之语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徳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可知古人对兵的作用认识很深,国不可一日无兵。二、先秦时期朦胧的兵书(兵家)分类(类别)意识  相似文献   
93.
曾祥旭 《船山学刊》2005,(2):134-134,127
西汉辞赋家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关于其生卒年,《汉书·王褒传》没有明确记载,只说:“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怜惜之。”祀金马碧鸡事的时间,《汉书》无记载,因此王褒的卒年就成了问题(王褒生年更恍惚,故从略)。笔者目前仅见有两种说法:一是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认定在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二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定于五风三年左右,即前55年左右。其他的文学史著作如游国恩编,如中国社科院编,如章培恒编,如郭豫衡编等都曰“生卒年不详”,有的把它忽略过去。笔者认为王…  相似文献   
94.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5.
《淮南子》的成书、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忠 《船山学刊》1996,(2):101-112
在距今二千一百年前的西汉前期,江淮之间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数千名“俊伟之士”,云集古都寿春,探讨天下兴亡,研究学术方技,而他的倡导者,就是被南宋史学家高似孙称为“天下奇材”的淮南王刘安。  相似文献   
96.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素以"言皆精练,事甚该密"而著称,但是,明月之珠不能无瑕,夜光之璧不能无纇.本文以其中的<赵尹韩张二王传>为例加以考证,发现传中有事而不核的舛误,现录于下.  相似文献   
97.
西汉开国与朱明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嬗变时期,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经济思想上的转换和经济政策上的变革。尽管汉、明两朝相距1564年,也尽管在具体的经济政策方面有所不同,但究其经济思想的渊源却是一脉相承,都是来自传统的民本主义。现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一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汉兴接秦之弊”,刘汉王朝开国之际,接过的是一个破烂的摊子,满目创痍,城乡破碎,经济衰败,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伤过半”,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整个民…  相似文献   
98.
本文通过对《汉书》时间词组的考察,从位置和语义指向分析其与动词的关系,分析了时间词组的前后归属问题,从而解释了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中指出的一类句读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班固《尚书》学承师渊源颇为纷杂,但其家学当远承之班伯.班固集西汉《尚书》学以“洪范五行”察变之大成,对后世《书》教传统影响巨大.其撰《汉书·叙传》及其论纪、表、志、传之所以作,体式仿《书序》.班固推尊《尚书》为信史,曾作《典引》一篇以续《尧典》.班固所撰《汉书》称引《尚书》今古文兼采,较好地体现了东汉《书》教传统兼通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