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1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锡伯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诸方面受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对锡伯民族文化建构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年”在汉文化中作为一种怪兽,因其出现在除夕之夜并伤及人身而被人们用种种方法驱逐之,由此成为汉族过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元独有偶,在藏文化中,也有一种叫做“ ”(汉文中译作“年”、“念”或“宁”)的怪物,而且自成系统。它与汉文化中的“年”似乎有相当程度的类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3.
通过相关的节日传说、习俗,论述了苗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并与汉族"四月八"节日进行比较,说明其异同之处,指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应充分发挥这个节日的辐射作用,以促进苗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4.
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更成为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因而记载和研究汉族以外各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史学发展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史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整体史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5.
魏晓立 《殷都学刊》2008,29(1):147-149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在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冲击下,汉族宗法文化出现了一些变异性表现,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组织转化的过程之中。宗族内出现了族长由选举产生,对族长可用投票、监督、弹劾、罢免等形式加以更换;族规的惩罚方式有所减轻,继嗣条件有所放宽;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改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离婚自由。  相似文献   
146.
《人才瞭望》2007,(5):108-108
申请人:邓某,男,汉族,60岁,某县第一人民医院职工。 被申请人:某县第一人民医院。法定代表人:同某,男,汉族,职务:某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相似文献   
147.
近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教育无论是硬件和还是软件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具体表现是: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汉族学校,同时也有不少汉族家长把孩子送进朝鲜族学校.这一双向对流趋势体现了延边地区双语格局的新变化.考察延边地区朝汉族学生非母语择校的现状,探讨此类现象的成因和后续影响,对于延边地区双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杨田  赵利生 《社科纵横》2011,(11):121-122,142
完颜村完颜坪上的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完颜氏祭祖大典,按萨满教传统,祭神必打鼓调神。届时一定进行农民十分看重的保护庄稼的“祭虫”祭祀。全村人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在圣母墓前调神,虔诚的祭奠圣母。他们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相似文献   
149.
150.
封建统治者对实现大一统的渴望,政治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加之南来士大夫积极投身于岭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移风易俗,使壮族在保留本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在接受认同汉文化中先进成分的同时,获得了汉文化的认同,于是,汉壮在和而不同的旗帜下,达成了和乐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