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11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3 毫秒
81.
“年”在汉文化中作为一种怪兽,因其出现在除夕之夜并伤及人身而被人们用种种方法驱逐之,由此成为汉族过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独有偶,在藏文化中。也有一种叫做“(?)”(汉文中译作“年”、“念”或“宁”)的怪物,而且自成系统。它与汉文化中的“年”似乎有相当程度的类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2.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徐杰舜教授在促进与深化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事业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他不仅在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理论创新 ,还通过经营刊物、举办会议、出版策划等多种方式为中国人类学界诸多学者提供了发表观点、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空间 ,为中国人类学近 2 0年来的学科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中也体现出他对人类学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与执著  相似文献   
83.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84.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85.
“恰克恰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讽刺口头文学形式,在汉语里译称为“笑话”。它起源于伊犁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和麦西来甫,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6.
许晖 《领导文萃》2010,(8):106-110
《辞海》对“汉奸”一词的解释是:本指汉族的败类,现在泛指中华民族的叛徒。后者是一种很含糊的说法,“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代称,里面包括了56个民族,怎么能用一个“汉”字一言以蔽之呢?因此,“汉奸”应该确指汉族的败类,而作为一个国家共同体的叛徒,应该和国际接轨,仿照国际惯例——“法奸”、“韩奸”等等——可称之为“中奸”。  相似文献   
87.
文雅 《山西老年》2014,(1):50-5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欢度新春佳节。春节期间各族人民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8.
改土归流所涉及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它还涉及大量的汉族迁入贵州,影响贵州民族结构、民族关系等.本文就贵州民族关系在改土归流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广泛、深刻的变革与发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9.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民族论坛》2012,(17):43-44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民间艺术十分丰厚,尤其以传统的苗歌、苗鼓为主。但汉族的戏曲如汉戏、花灯戏等,也在这里同步流行,苗汉文化经过碰撞交融,产生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而为苗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苗戏起源于古老的"蚩尤戏"和苗巫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