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曹新洲 《南都学坛》2012,32(3):19-21
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汉画像表达的是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每一幅画面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即汉画思想。汉画思想是在汉代社会特定思想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对汉代社会思想的系统反映,而这些汉画思想在每一个墓葬单元内又构成一套完整的汉代埋葬习俗。透过汉画思想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汉民族文化的原有特性。  相似文献   
52.
随和 《中文信息》2008,(1):52-53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新馆位于河南南阳市西南方方的卧龙岗龙首处,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博物馆,她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刻多出土于汉代画像石墓,题材丰富,雕刻古朴,是我国古代世术中的瑰宝,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相似文献   
53.
杨志玲  杜卫东 《南都学坛》2002,22(4):120-121
<正> 古代,人们把上装叫衣,下装称裳。从《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上衣下裳的服制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至汉代时仍采用这种服制。在上衣下裳的服制中,上衣被称为襦。汉代女伎所穿襦的规格与一般女性所穿的规格不同,在表演中女伎的襦有两种长度,一种是短襦,长度只到腰部,例如《南阳汉代画像石》[1]图版96翘袖折腰而舞的女伎,穿交领、右衽的长袖短襦,衣长至腰。另一种是长襦,衣长垂至膝盖,在唐河针织厂汉墓[2]中,图版20画面中间有一长袖舞女伎,身著交领,右衽的长襦,衣长至膝。女伎  相似文献   
54.
贾勇  赵唯 《南都学坛》2002,22(4):12-13
汉画中,牛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神兽;牛神话是富有幻想的汉代人的思想记录。同时,牛神话具有矛盾 性。  相似文献   
55.
《南都学坛》2016,(6):18-21
南阳汉画图像有着充实的视觉艺术形式,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点;形如流水、周而复始的线;简洁明快、玄妙深奥的点、线、面的融合,这些是沟通观众与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基本介质,是自然造化和人工的统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点、线、面的完美结合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气韵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56.
汉画中鹿图像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57.
汉画中体育活动的愉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南都学坛》2005,25(4):12-13
汉画中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图像,生动地展示了汉代生机勃勃、尚武尚勇的体育风尚和精神,“寓乐于技”、“寓乐于美”、“寓乐于神”,具有陶冶情操、愉悦人心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汉代体育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8.
59.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及其榜题等的合称。汉画中可见大量远古圣王的画像,直观形象地呈示了政治从自然向艺术转渡的过程,凸显了艺术审美跟政治有机混融的特征。在尚文的礼乐格局中,礼和乐是一对并举的概念,礼与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证互释的关系。礼乐题材汉画在东汉后期名教深陷危机而仍然广受尊崇,其原因不能说不与它所歌颂与捍卫的礼乐政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特质有关。诗意浓郁的艺术之美对于孕育富有美感的国风有着深刻影响,其吉光片羽之于传统政治的崇高声誉,必将激励着华夏子孙沿着富有自己特色的治国之路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60.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有一批宗教题材的画像和铭文,为考察早期宗教、社会与权力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和消除以前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体现了宗教管制与宗教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说明宗教是人的重要精神需求,不能长期受压抑或得不到满足。汉代只允许儒教独存而其余全被罢黜的宗教管理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宗教管制目标,宗教信仰方面的垄断并不能导致其他信仰无法存身。宗教高压不能改变人们信仰的内容,只能改变人们信仰的方式。严刑峻法并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宗教热情,当儒教不能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或不能符合人们的口味时,信徒便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限制进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