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1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才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210篇 |
理论方法论 | 48篇 |
综合类 | 525篇 |
社会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42.
李鹏飞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23,(4):25-35+124
1907年至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十九首》的选编经历了萌芽、繁荣、缺失、复兴等阶段。消极的思想倾向、贵族文学的定性、鉴赏的难度、文学经典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养成,分别是阻碍和推动《古诗十九首》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力量。中学语文教科书从中所选篇目以男女爱情与夫妇离别的主题为主,《迢迢牵牛星》的选录频率最高;教科书助读系统中主要包括《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及作者的考证、文学史地位的介绍、文学欣赏的指引等内容。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选编与传播过程中,《古诗十九首》所蕴含地对人类普遍情感的书写、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的珍视、对生死的思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仍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43.
44.
45.
诗、画本是同家。中国的国粹——古诗和国画都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向人们表达了某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若能“诗“”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渐成为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改背景下,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怎样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上,应立足于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全面系统地对学生创新思维加强训练,最终使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7.
田彩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稀释了人生短暂带来的痛苦,时空意识逐渐趋向和谐、宁静,逐渐消解了生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8.
论赵秉文的七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九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赵秉文是金代中叶著名的诗论家和诗人。他主张作诗要师法古人,通过“不执一体”的模仿途径,最终达到“自成一家”。其七言古诗成就较高,多登临览胜之作,亦多国势衰微的感慨,诗风雄放杰出,豪迈刚劲,在学习李白、杜甫、苏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身特色。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金代诗坛学习唐人的先声 相似文献
49.
陈珠妹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7):80-81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0.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