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72篇 |
人才学 | 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21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300篇 |
社会学 | 48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佛教圣迹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湟地区的佛教圣迹主要由佛寺、佛塔和佛教高僧的修行处等构成,这些圣迹不仅在河湟地区随处可见,而且在当地的口传文学中屡被传诵。在民间话语下的这些佛教圣迹无一例外地浸染着神圣、瑰丽、奇幻、灵性、特异等特征,这是表演者的刻意为之,目的是唤起民众对这些佛教圣迹的崇信和景仰。因之,河湟口传文学中的佛教圣迹浸透着浓浓的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73.
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分布的空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铭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通过基于GIS建立的遗址分布地形图和等级规模法则,在对半支箭河中游地区先秦各时期遗址进行分群、分区的基础上,对遗址间的等级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半支箭河中游调查区内,在赵宝沟和红山时期,不论是处于同一群的遗址之间,还是不同的遗址集群之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在夏家店下层时期,在遗址不同层次的集群间以及同一个遗址集群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等级结构,既有小范围的地区中心,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性中心。夏家店上层时期的遗址仍然存在着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以及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但不同层次的中心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等级结构。战国时期虽然形成了若干个小规模的地区性中心,但在整个调查区内都缺乏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表明还有更高地位的地区性中心或政体凌驾于这些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之上。 相似文献
74.
民俗学田野作业范式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戏曲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5.
唐人选唐诗的《河岳英灵集》,从其序、论、评,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具有“兴象”(象中有兴,兴象结合),“风骨”(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和充实的现实内容),声律(自然妥贴,又不团律废诗)和语言(警策,省净等)几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某些不足。批评态度公允、合理、令人信服。可以了解当时人对当时诗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6.
马燕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43-47
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源远流长,频繁密切。河湟地区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而且在经济贸易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型的经济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77.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灌区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但也正遭受着土壤盐渍化的严重威胁。对其改良治理巳刻不容缓。根据灌区的盐渍化现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重抓四方面的工作: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排灌系统;大力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采取化学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78.
杨金砖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濂溪河诗文存稿》是廖老奇才先生最新出版的一部诗文力作,共收录诗词、楹联、序论计400余篇。他的诗最大特点是富有“情趣”。他的情趣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钟情于自然;二是衷情于历史;三是专情于社会。 相似文献
79.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50-54
一部《边城》,主要地点并不放在茶峒城,而是放在茶峒河支流“碧溪”上溯三里,或翻山而过仅一里的碧溪岨。碧溪岨是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而茶峒城只是他们重要活动场所。就这两个空间来说,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世界,加上主人公生活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岨、被“文明”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的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80.
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文化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世居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研讨,提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族群友好意识、宗教伦理主张、社群至上观念、天人和谐精神、文化互动格局等重要的文化哲学因素,是促进青海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