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87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4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01篇
理论方法论   198篇
综合类   1501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能全 《兰州学刊》2012,(4):181-186
大学本科法学教学直接关系着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素质与从业能力,从而对国家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本科法学教学及其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体察现行教学积弊,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继而努力改进本科法学教学成为推进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功能环节。  相似文献   
72.
73.
理工院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工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理工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分析了理工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理工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当前理工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4.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统计学研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关于和谐社会的统计测度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国际上社会指标研究和我国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进行.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更多体现社会发展的理论流派和社会学意义,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统计指标体系,用"社会和谐"的综合指数和若干分类指数,描述和判断近期我国社会和谐状态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指标的评价方法上从统计学的角度去研究才会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75.
在农民工维权研究方面,无论是"对策法学模式"还是"民工维权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要是在正式的既定法律框架下来研究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这就造成现有研究成果无法解释为何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维权行为的长期普遍存在.通过对"太太讨薪队的故事"的法律分析可见,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运行于非法律的社会机制之中,正式法律的作用极其有限.而这种非正式利益抗争成功与否,取决于利益的政治化博弈.  相似文献   
76.
根据衡量法治是否成熟的两个重要指标,法学研究被历史地赋予了两大使命:良法的创制与善治.从三十年的法治实践来看,我国法学研究的第一个使命--参与良法的创制完成得不错;但仍需努力.第二个使命--参与善治,尚未引起制度层面足够的重视,需要法学研究者加快学术成果向法治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77.
地方高校本科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缺乏特色,又受到法学生源地域性的限制,难以适应依法治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如何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成为地方院校教育改革之前卫内容。文章在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以期对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特别是山西法学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8.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法治的全过程,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79.
社会法是大陆法系国家学者提出的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法学领域,社会法特别是其基本理论问题有很大的争议。通过多角度、广范围的研究,特别是对其研究意义的讨论、现实意义的估价、以及社会中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社会法和社会法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以便大家对于社会法学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朱海波认为,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将社会法定位为与公法、私法并列的第三法域;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多角度界定的路径,从而分层次、分阶段地促进社会法理论的逐步完善。刘建成认为,可以从社会法学作为反映时代主题的主题性法学、社会法学对多元差异性主体的终极关怀以及作为法哲学、实定法与社会学的交汇点所具有的价值三个角度来揭示社会法学研究的意义,从而为当下的社会法学研究提供一个深层的理性视角。刘伟认为,作为弱势群体的行乞者的问题值得关注,行乞者也必须被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来对待,从而进一步解决对人的尊重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即正义和效率的矛盾。龚晓洁、杜以芬认为,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探讨社会法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构成了阻碍社会公正实现的障碍,有鉴于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实现社会公正的缺陷,所以需要社会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80.
在德里达那里,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解读的“文本”,西方式阅读和“书写”的“暴力性”造成了主流话语对边缘话语的压制,只有通过“解构”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即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无休止的考察,对所有因果决定论的有效性进行质疑,包括法律。作为批判现代法学的手段,“解构就是正义”——但正义不可解构,它是对不可能的一种体验。正义总是表现为“缺场”:它只能通过司法判决部分地现实化,以法律体现自身但又存于法律之外,永远处于一种“即将来临”的状态。正义在本体论预设的维度中总是显现为一种“幽灵”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