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本文以利益阵营为切入点,以经济法法权结构为核心,将经济法法律关系定义为经济法法律规范在平衡社会强势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权关系。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为蓝本,对人权观念及其当代的不同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论证了“人是一切人权的中心主体与主要受益者”的表达,不过是人权形态发生变化后呼应变化进而防止异化的一种现象。它并不意味着人是人权的主体这一基本命题发生了实质性地改变。  相似文献   
65.
依据现代宪政理念,为了保障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并同时对政府的经济调制行为予以规制,我们必须赋予市场主体以经济权利并厘定政府经济权力的边界,这是经济宪法的第一要务,也只有在当宪法真正履行着它的道德承诺,真正确定政府机构对全体公民的经济义务而限制经济权力的时候,它才具有合法性。经济法法权合法性分析必须在此前提下展开,才能构建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理性的权利(力)结构,使市场经济主体作出合乎本性的自然选择,实现自我的经济福利。  相似文献   
66.
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任性,任性的自由是能通过制定准则而行为的能力,它指向外在的行为自由,所以在法权上就表现为占有,但首先并不指向占有的质料,而是其自由的形式,故他重视"理智的占有"。为了永久、稳定地占有,必须把人民的意志联合起来而形成共同意志,成立国家,由此才能有普遍立法,并且能够具有公共强制权力而保证公民稳定地获得自己的东西,获得真正的正义。如果说,以意志的普遍法则规定任性的主观准则的学说(德性论)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在维度,那么,以意志的普遍法则规定任性的外在行为自由的学说(法权论)就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外在维度。内外并举,构成道德形而上学的整体。  相似文献   
67.
法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而,社会主义法权关系与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社会经济关系正处于转型时期,法权关系的发展变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其目标和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5-15
国家治理的根本前提是重新审查国家的性质定位与存在取向。首先要讨论"国家何以产生"和"谁有权定位国家",然后再考察国家治理的实质,明确"谁有权治理国家"和"国家治理什么"。在此基础上检讨国家治理的基本规则,分别从"谁有权制定国家治理的规则"和"制定国家治理规则的依据何在"入手,追问国家治理规则构建的合法性,确立国家治理的政治学公理。以此为指南,重新审查国家治理的基本条件为:法权政体构成国家治理的政治土壤,人的共性、人权民主和自由主义精神构成国家治理的精神结构基石,以权责对等和公私分明为原则的群己权界构成国家治理的社会方式,以人权制度和法权律法为双重护卫力量的权利博弈权力则构成国家治理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69.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自我自由之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自由自我人格、市民社会、国家的合理调控三位一体,和谐统一于"法权人格体"的良好社会秩序中.这为我们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0.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一书,此书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在最后的统稿时召开了一系列小型研讨会,本文是第一次讨论的录音整理稿.这次研讨集中讨论了孙伯鍨教授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转变"问题,即1843年底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真正形成和创立.在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个"第一次转变"的基本内容上,与会学者明显存在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的第一次转变的理论落点究竟是法权唯物主义还是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