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56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31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序三     
翻开这迭厚厚的墨稿,仿佛看见一部尘封的回族历史在复活,令人惊叹,这是即将出版的陈育宁先生和汤晓芳女士的新著《中国回族文物》。回族研究又增添了一项重要的有标志意义的成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02.
青海古代文物图形艺术的精神与象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形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现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意识。从青海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物纹饰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远古先民们的智慧,也能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03.
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了粱祝墓碑。碑额上篆刻着“粱山伯祝英台墓记”八个字。碑文831字,大意为:祝英台女扮男装,与粱山伯在邹县(今邹城市)峄山读书三栽,  相似文献   
104.
《中文信息》2005,(1):17-23
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相似文献   
105.
宣未  橙雪 《社区》2005,(2):44-47
据说,坐落在礼士胡同129号的大宅院,曾是刘墉父子的故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的四合院。它的气派、雍雅会让人们不由地联想起当年“两代相府”的兴衰  相似文献   
106.
赵飞燕玉印     
传世的古印玺是我国重要文物之一类。它们是考证古代官制、文字、制造工艺等史实的物证,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几十年来,古印玺的谱录简直无人问津。各种拍卖会上偶尔出现的“印谱”,都是后世篆刻家的创作,而不是古代历史的遗留。听说也出现过一两种古印谱,但拍卖的结果相当不好。这和几十年前我开始广泛收集印谱时的情况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7.
1992年12月至1993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分两次对位于喀什市北12公里、地处伯什克然木河及浩罕乡亚吾鲁克自然村南面的黄土台地上的一座唐代寺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钱币和贝叶经等。其中有一件三耳陶罐,红陶质,颈肩部有三个拱形耳,耳上贴塑胡人头象。陶罐长颈鼓腹,从肩到腹部共有四层模压纹饰带。主纹饰带上有10个用连珠纹构成的圆圈,圈内各模压一个人物,人物造型有两种:一种是男子头像,男子侧脸,头戴宝冠,身穿圆领衫;另一种为一女子整身像,呈侧身跪姿,一手托高足杯,一手执胡瓶。头部有头光,佩戴耳环、项圈和手镯,身上的披帛迎风正舞。两种图案为一组,重复出现,共有五组,每一圆圈之间均用忍冬草纹间隔。  相似文献   
108.
据甘肃日报2004年4月21日报道,由甘肃省考古所发起组织的西汉水流域联合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已告结束,新发现70处古文化遗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听取了汇报,并在礼县进行了实地考察。3月28日,由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所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联  相似文献   
109.
110.
白木  周洁 《民族论坛》2003,(6):35-37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四川有巴、蜀两个独立的小国,故四川又称“巴蜀之地”。巴是一个弱小的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民族的侵凌下频频向东迁徙。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战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败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