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05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318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乾隆朝的大诗人袁子才有一枚小印,文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苏小即苏小小,是六朝时的“名妓”,其墓在杭州西湖之侧(后被毁)。故后人西湖诗有云:“苏小坟邻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复原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记录、实物图片、复原过程三个方面,对于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解析了朝袍形制、朝袍色彩及朝袍中龙纹相对应的工艺。其中详细分析了缂丝工艺中的本缂丝、绒缂丝、雕镂缂丝三种缂丝类型以及刺绣工艺中的平金绣、抢鳞绣、叠鳞绣、套鳞绣四种特殊针法。  相似文献   
3.
正"长吉图关键在‘图’,而‘图’的关键在珲春。""在长吉图战略中,珲春是亮点,也是焦点,这个地方好比‘牛鼻子’,珲春活了,满盘皆赢。"珲春在东北振兴中举足轻重,珲春不仅是东北经济带暨东北经济圈的重要节点,珲春还是欧亚大陆桥的起点。推动东北振兴,珲春具备诸多优势。中俄朝边境的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村,距日本海约有15公里,常见海鸥但却难以出海。开边通海一直是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几代人的梦想。位于图们江下游的珲春,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触摸海浪的愿望尤为迫切。自长吉图  相似文献   
4.
赵冬梅 《领导文萃》2014,(14):59-60
正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1043~1044年,在宋仁宗大力推动下,范仲淹、富弼主导了一系列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最为"对症下药"的改革,它触动的是上层的利益。按通常说法,"庆历新政"以改革派被赶出朝廷而宣告失败。但细读历史,你会发现,结局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2,(3):257-F0003
角山长城距古城山海关北约3公里,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为大平顶,平广可坐数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是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角山形势险要,角山长城也险峻异常,  相似文献   
6.
朱熹《家礼》在丽末鲜初东传朝鲜半岛,被朝鲜朝的国家典章(法筵之学)与士庶日用(韦布之学)遵为不刊之典。《家礼》文献的大量创制、“冠昏丧祭”四礼仪文的反复考辨、畿湖与岭南礼学派对“家”哲学思想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东亚儒学“家同教”的特征。与此同时,朱子礼学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奠定与中华观的建构夯筑起强大的礼制基石。《家礼》朝鲜化所内涵的“语言民族主义”意味着认知、运用以及阐释华夏之礼,是承续中华道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朝鲜朝逐步确立在东亚文明的排序以及对“我者/他者”的认知。礼义等同于中华的这一认知,不仅为朝鲜朝积极效法华夏文明提供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一体多元”的中华观在域外礼学中的重要表达。  相似文献   
7.
宋时烈是朝鲜朝政治派别“老论”的首领,北伐论的领军人物。明清交替时期,宋时烈撰写了《三学士传》《闵龙岩垶传》。这两部传记主要对丙子战争结束后的重要事件及人物事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三学士传》中除了斥和派的代表,还描写了舍生取义的金尚容、尹宣举和洪翼汉家人的悲壮死亡。而《闵龙岩垶传》则高度集中地叙述了闵垶一家集体自杀的情况,称此为大义之举,并高度赞誉他们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灾荒容易诱发社会冲突,乾隆朝中期,顺天府通州发生了一起乡民告赈案,面对灾情,地方社会、地方官、皇帝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措施。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采取群体告赈的方式,谋求生存权利;州县官在处理告赈事件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地方社会与皇权的双重压力;乾隆帝以维护统治为首要原则,采取宽严相济的策略,及时调整赈济政策,缓和官民矛盾,从而到达秩序控制的根本目的。告赈案反映了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多方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光绪朝有组织地把大批汉民移入蒙旗,大量拍卖蒙荒,使得蒙地发生社会变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汉分治政策最终瓦解。汉族人口的迁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私垦,在光绪朝最终被迫招垦开办蒙荒,在札萨克图王旗夹杂着蒙、民矛盾与纠纷。但是随着蒙汉之间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客观上促进了蒙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多民族生活区域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