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0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833篇
劳动科学   57篇
民族学   241篇
人才学   16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702篇
理论方法论   436篇
综合类   5455篇
社会学   679篇
统计学   128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895篇
  2013年   608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642篇
  2008年   796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98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8 毫秒
971.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972.
973.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所云"洛州无影,与余不同",多被学者阐释为作为外来传统的佛教与中国本土认同的冲突,是关于中国和印度谁是世界中心的争论。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面相,而且未必是义净本人的真实意图。要理解"洛州无影",需要深入剖析贯穿中古时代的洛阳测影传统,其内涵远远超出中国、印度文化冲突说,归根结底还是不依王法则佛法难立的思想意识在发挥作用。政治学说往往建立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科学"知识体系上。"洛州无影"和洛阳测影的传统揭示的中古知识世界和政治的关联性,是理解中古知识与信仰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974.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水平、研究生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高,但是一些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为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状况,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从研究生的压力角度,对压力源及压力管理策略方面做以探究.  相似文献   
975.
黑多克融合了东西方不同宗教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宗教观.他的宗教思想是以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这两种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因果报应还是轮回转世、亦或是对灵魂不死的肯定,都是黑多克对人的生与死的相互交织性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76.
现代小品文来自于域外,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民族化。小品文是在老庄思想及老庄思想影响的言志散文传统的启示下兴盛的,小品文重个人、反载道的内容,幽默闲适、平淡自然的格调,随性而谈、不拘成法的文体特色无不是这种启示的表现。小品文在现代的兴盛,实际上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现代条件下,向传统思想寻求精神庇护的体现,虽具逃避倾向,但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性之真,使得老庄思想在受主流思想激烈批判下保留了发展空间,延续了民族文化意脉。  相似文献   
977.
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成为莫言写作《天堂蒜薹之歌》的动力,也使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小说从叙述者、《群众日报》上的文章和瞎子张扣的唱词三个角度对蒜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这三个角度分别代表了精英、官方和民间的立场,同时也构成了三个叙述文本。这三个文本分别属于小说叙述文体、新闻文体和政论文体、民间说唱的韵文文体。多种文体被组合在一个叙事结构中,构成一部跨文体的小说。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莫言将西方现代派手法与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交融在一起,使其叙事方法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978.
陆登的中篇壮文小说?Ga Dinj Oj o?(?短脚阿和?)是在探寻“百越境界”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小说具有人性美、故事美、语言美与意境美,彰显了百越的温润之美。  相似文献   
979.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  相似文献   
980.
瞿骏 《学术月刊》2022,(3):211-224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和笼罩性,其实又近乎“人人不知”。在认真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全文的基础上,讨论此文所引起的,不限于鲁迅的各方反应和长程影响;吴宓在此文中显示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吴宓和此文遭遇的时代“尴尬”等问题,以期在一个更大视野里理解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