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7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320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387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7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3 毫秒
941.
依测度收敛这一概念使集合的测度与极限交混在一起,变得非常抽象而不易理解。为了使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具体,在依测度收敛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构造法、形象法及转化法,通过构造处处不收敛的特殊函数列引出依测度收敛的定义,并且运用函数图像和点集的特征刻画了依测度收敛的几何意义,从而使抽象的依测度收敛概念形象化,运用这一几何意义可快速判断一些函数列是否依测度收敛。同时,又借助函数列的依测度收敛与几乎处处收敛之间的相互转换,不需要用精细的测度论方法便可简捷地将普通收敛的唯一性与连续性推广到依测度收敛。  相似文献   
942.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文章还指出,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943.
赵惠岩 《理论界》2007,(12):148-149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和《马氏文通》两书的句读论在句读区分的意义标准、形式标准、句读格局、引语和语体问题等方面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相似的研究结论,因而二者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44.
以直线上概率测度卷积半群的有关性质为基础,证明了半直线R+上的概率测度卷积半群(,*)的弱素元全体在(.*)中稠密及I0元全体在(,*)的无穷可分元全体中稠密.这些结果对广义卷积代数(,*)的半群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5.
汉至清含“比”的平比句主要表示比喻、比拟、比照、等同等平比关系 ,各有其丰富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据此可确定“比”为等比动词。含“比”的平比句分别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3个时期出现的频率大致勾勒出这一句式的盛衰轨迹  相似文献   
946.
以[N -格- V] 型动词惯用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类型惯用句在与场所、对象、原因的に格共起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V'模式和V模式两种不同的格支配形态特征,探讨动词惯用句に格支配功能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47.
对30篇英汉议论文中293个有效段落的统计表明,英汉议论文一半以上的段落都是演绎型。英语段落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段首主题句和无主题句;汉语则有多种模式:段首、段尾、段中及无主题句段落。因此,既不能认为英汉语篇中的主题句运用没有差异,也不能简单地以直接、间接来区分。  相似文献   
948.
本文就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题型特点加以分析 ,并指导学生在考试前、考试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似文献   
949.
文章对英语无灵句的隐喻性特征、主语类型以及在各类文体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让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这一特殊的句法现象有更深入地了解和更熟练地运用.  相似文献   
950.
在文学内容和美学情趣上迥然有别于传统士大夫诗歌的“温、李新声” ,对词体文学的形成以及对封建后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都十分巨大。其内容包含抒写搅和着诗人词客身世悲哀的爱情之作、失意文人与沦落风尘的女子之间萍水相逢产生的惺惺相惜的情诗、表现世俗男女感官相娱的艳情之作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层面代表了晚唐诗歌的特征 ,并在描摹细腻的心态意绪、表现男女之情中的哀怨伤感情愫、以短小流丽而又余味隽永之笔 ,传达内心深处的涟漪、以近于纯客观、冷静的笔调来刻划人物所处的环境及物事 ;以难于觉察的暗示来表现作品主人公的心情意绪等方面 ,奠定了词体文学基本要素和基调。温、李新声中描写男女情爱那种动人心弦 ,充满伤感缠绵情思的作品 ,在宋词中得以发扬而大放异彩 ,成为古典诗词中最具哀感顽艳艺术魅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