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严复是我国较早接触与传播马汉海权论者。他借鉴马汉的海权理论形成自己的海权思想,认为海权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不缔造海权,陆权也只能随之丧失。他呼吁我国应在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与南中国海海域建立制海权,规复海军,实行海上交通控制,拒敌于海洋国土之外。其建立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体现了其海权思想和国防观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82.
书坊     
《中国民族》2015,(6):80-80
《聚焦中国海疆》作者:张良福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一百年前,孙中山有感于中华民族内外交困、国弱民穷而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一百年后,海权问题依然成为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聚焦中国海疆》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海疆问题演化的历史图景,呈现出渤海、黄海、东海、  相似文献   
8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海洋问题。但在不同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下,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内容和关注点有所不同,呈现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前党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军事和国防、轻经济和人文的特点,核心是为巩固新生民主政权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思想,本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尽量争取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海洋战略从主要关注海防安全向海防安全与经济价值并重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坚持和发展了经济与军事并重的思想,提出建设“和谐海洋”思想,并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84.
孙中山20世纪初在晚清海权思想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海权思想,提出了恢复中国海权、建设港口和海军、发展海洋实业等一系列关于维护海洋权力、海上力量、保障海洋权利的主张,这促进了我国海权思想近代化,同时也对我国当下海权维护和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5.
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在当代中国的安全环境中,中国的海洋安全无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西太平洋地区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事关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国的海洋安全,宜把西太平洋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当前,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亟待在西太平洋地区发展自己的海权。  相似文献   
86.
日本近代海权战略形成于明治维新之际,发展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时,发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海权战略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觉醒于甲午战争之后,成熟于辛亥革命之际。中日两国近代海权理论发展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两国在海防战略、海军发展战略、制海权战略等方面的分野,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次海战中的受挫。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对近代海权战略做全面反思。本文通过中日近代海权战略的比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未来海权战略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7.
"二战"后,国际制度及其运用成为海权演变的基本方面。海权的国际制度"资源"包括四种要素:国际海洋法、利益协调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军军控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实现国家间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国家对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权中国际制度的"运用"包括两种模式,即"制衡"与"合作","制衡"模式是国家以制度抗衡他国扩大海洋利益的行为,包括直接制衡与间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国将其主张的规则与他国支持的规则相协调,包括法治合作、霸权合作和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88.
地理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在马汉、戈尔什科夫等人的海权理论中,还是从近代以来各强国的海权实践中都可以看出,地理因素是一国发展海权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国家海权发展的地理因素有:海陆位置、海岸条件、出海通道、海岸间的地理联系和海外基地或据点。不同的地理条件影响了各国海权发展的不同特点。中国作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地处东亚地区,背陆面海,且受岛链包围,又处于多个战略力量聚集之地,其海权发展势必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对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以史为鉴,动态地研究地理因素的影响,克服不利因素,努力为我国海权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战略条件。  相似文献   
89.
最近重读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理论家)《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有关章节,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海权意识的迅速觉醒,与17世纪在英国、荷兰发生的情况十分相似。当国家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国际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后,国家安全的空间便向海洋拓展,人们对国家海上力量也开始关注起来,这种带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似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上演。根据历史经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动力是海外贸易。国家经济结构中,海外贸易成分不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就不存在发展强大而持久的海上力量的基础。上个世纪50年…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