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文章认为,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思,窃以为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故竭力彰扬之.  相似文献   
162.
从最初红山文化的玉蝉至殷商时期青铜蝉纹,再至汉代工艺精致的“汉八刀玉蝉”,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古人对蝉普遍的关注。本文将结合出土文物及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蝉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以期能初步探讨蝉意象的内蕴。  相似文献   
163.
西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离开奴隶社会仅二三百年,旧的生产关系、传统思想和奴隶制的残余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在墓葬形制、棺椁、礼乐、绞衾制度上,还保留其奴隶制时代的色彩。西汉中期以后,旧奴隶主的复辟势力已经过去,西汉王朝的国家机器臻于完备,大土地所有制急剧发展,家族茔地、凿石为室的崖墓,小砖券墓、单穹窿顶墓、壁画墓等应运而生。礼乐制度衰微,伴之而来的是玉衣,陶质仓、灶、井、风车、碓房模型明器,猪、狗、牛、羊家畜偶像,奴仆俑、操作俑和墓主死后升天、车马出行、牛耕耧播、历史故事画像等表现官僚地主封建庄园经济的新葬俗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64.
随着数字技术中介的符号运作,从二维平面转向更多元多维的空间形态,新沟通经验刺激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也随之变化。新方法推动数字媒介新问题的提出,解除大众媒介范式对数字经验的遮蔽,更突显数字技术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涵义。方法创新是新媒体理论创新最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构成。本文从空间视野出发,提出将身体姿态和感官体验、导航定向、人和非人元素稳定的拼装和多元移动性等问题引入数字媒介研究。针对同一问题或可制造媒介技术系统运作的断裂或短路瞬间,寻求片段痕迹,或系统考察数字媒介在循环往复中铭刻的“纹迹”。通过将新的问题意识与两种路径交叉形成矩阵,本文力图描绘数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从空间视野切入的整体版图。  相似文献   
165.
连璧纹是汉画像石上流行的装饰纹样。连璧纹可上溯到战国楚墓中的一种丧葬现象。棺头悬璧,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X”形的悬璧形式,并开始以图像表现。在不同的墓葬艺术形式上,图像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整体的发展方向一致。随着画像石墓传播到全国各地,其上的连璧纹也随之扩散,此时的连璧纹已高度程式化,其原始的神圣功能渐被淡化。  相似文献   
166.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十.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梳理夏商周青铜器主体纹样饕餮纹的两千年正名史,辨析错误命名"饕餮纹""蚩尤纹""兽面纹"的致误原因,论证饕餮纹是"神面纹"即"天帝纹".  相似文献   
167.
娲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广泛流行的漩涡纹是汉字“神”、娲”、涡”的原型,蛙纹是“蛙”、“娃”的原型。甘肃青海地区彩陶上的漩涡纹、蛙纹、四大圆圈纹等图案应该和女娲传说有关,反映的可能就是女娲造人并化万物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8.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169.
装饰古坟是日本列岛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壁画墓形制, 现存 721 座遗存。 装饰古坟遗存中, 圆纹 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说明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绘有圆纹的古坟主要集中在熊本、 福冈两地, 圆纹 主要有圆、 同心圆、 旋涡纹与轮状纹等。 从装饰特点来看, 有单独出现与混合出现等不同结构。 圆纹图案具 有强烈的宗教性和巫术性, 镜子说和太阳说是最流行的解释, 但圆纹与眼目之间的象征性关系应当被关注。 通过考察日本列岛早期的以目生神与绳文土偶, 可以推测圆纹还具有眼目象征意义, 并拥有辟邪与再生功 能; 同时, 以圆纹为眼目的符号语言与东亚文化共有的太阳神信仰密切相关, 隐喻了基于神话思维的东亚文 化共同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0.
李宜峰  杨建华 《西域研究》2023,(1):109-121+172
东周时期欧亚草原各地文化交往频繁,文化面貌日益趋同,本文以中国北方与南西伯利亚图瓦地区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野猪纹饰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野猪纹饰品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零星采集品的年代判定,明确不同类型野猪纹饰品的发展演变脉络与传播路线,探讨了东周时期以南西伯利亚为中心的草原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动态联系以及中国北方地区内部之间文化的交往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