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无一出自史学著作,因而其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先秦文献和周代金文中作某父的人名颇多,清华简《耆夜》简2—3简文作“郘上甫”,从文字使用上,显得颇为费解,而且和绎(毕)公高、邵(召)公保睪(奭)、周公叔旦、辛公■甲等称谓比较,用字颇不工对。清华简《耆夜》篇存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耆夜》的时代和清华简的真伪,自然是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无法绕开且亟须澄清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62.
清华简《保训》篇"中"的含义,对理解整篇的思想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材料结合起来,并参照考古材料,可以推测出《保训》篇的"中"保留了"中"的初义,应该是象征着权力的实物,它还具备类似兵符的功能。后来,"中"的实用性逐渐削弱,象征性意义增强。《保训》篇记载的首先是文王叙述舜和上甲微的史事,然后是文王欲通过史事告诫武王要有忧患意识,最后才是儒家及其后学借《保训》这个文本宣扬其德政思想。以三层意义解读《保训》篇,才能不致执泥于"中道"理念,从而避免陷入众说纷纭各有所失有所偏的境地。  相似文献   
63.
清华简《保训》自公布以来,得到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文中拟在各家的基础上对于释文再进行解析,使我们对其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6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有《芮良夫毖》篇,内容为周厉王大夫芮良夫告诫同僚之语,文辞、篇幅约略与两篇《诗经·大雅》相当.《〈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一文根据《芮良夫毖》用韵情况将试为该篇分章,并与《诗经》、《尚书》、《左传》等传世文献中相类文句对照,据此对该篇的训诂和文字考释在整理报告的基础上做出修订与补充.  相似文献   
65.
清华筒<保训>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问题是:"中"当何释?对此,学术界意见分歧、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中道观念"说、"司法文书"说、"地中"说、"军旅"说以及"命数"说等等.这些说法的立论依据基本上都局限于"中"的本义或引申义范围,完全忽视了对"中"字可能存在的通假义的检讨,这个盲区为我们寻求新的答案留下了空间.沿着传世文献中"章"、"中"通假互用的线索考察,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保训>之"中"当为"章"之通假字(即后来的"嫜"或"忪"),在<保训>的具体语境里,"中"乃关与婚事,指称岳父.这个结论既增加了尧舜禅让事件的合理性、可信度,又恰当解释了甲骨文中"河"与王亥、上甲微合祭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66.
清华简所见《金縢》与“三监”等材料,解释了《尚书》学史上与三监之乱有关的若干疑难.周公所谓“我之弗辟”云云,即《孔传》所说“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三叔”就是管叔、蔡叔、霍叔“三监”.然而,就清华简字面而言,“三监”当为商邑叛民所杀,并非成王或周公东征所辟.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东征,并未提及周公,而是以成王为东征之君,这一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7.
《尚书·金縢》中提到的"穆卜"是周初一种特殊的占卜方式。这种占卜成王以后便不再进行。它的具体内涵虽已不可确考,但仍可根据《金縢》推断其大致情况。清华简《金縢》的文本虽然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但在此问题上不能提供反证,反而说明战国时人已不理解"穆卜"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68.
《楚居》是出土文献中一篇有关楚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两年多来,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撰写文章加以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有关楚族起源的问题。笔者读了这两年来发表的有关《楚居》与楚族族源的论文后,颇觉意外,同样根据一篇出土文献,学者们作出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大体有淅川说、关中说、湖北说与中原说诸种。这固然因《楚居》中所涉及的古地名可能和今日学者们考释的地名在文字的记录上差别较大外,应当也和学者们在楚族源流及迁徙过程认知的不同有关。笔者通过对《楚居》及相关信史资料对比考辨,认同黄灵庚先生的"楚族起源于中原"说。  相似文献   
69.
清华简《耆夜》记载了武王八年征伐耆国的史事。《尚书·西伯戡黎》的"黎"又作"耆"等,地望当在上党,即今山西长治西南,子姓,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周王朝后来又分封了一个黎国,地望在山西黎城东北,姬姓,系毕公之后。"西伯戡黎"自宋代以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公案,主要有"文王戡黎说"、"武王戡黎说"、"各戡耆、黎说"、"两个黎(耆)国说"、"阙疑说"诸说。本文认为,《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正是周武王,"黎"正是《耆夜》所载武王征伐的"耆","武王戡黎说"得之。鉴于上博简《容成氏》相关字的误读以及今本《竹书纪年》的争议性,"各戡耆、黎说"或者"两个黎(耆)国说"目前而言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7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1辑中有一篇《耆夜》,使用若干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其中有些词语是长期演化生成的,这证明清华简是现代人的伪作。清华简整理者也看出《耆夜》有些词语有作伪的嫌疑,但未实事求是地指出来,反而用掩饰性的注释为之遮掩,把伪简注释成真简。有人把这样一部清华简称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岂不荒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