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任彦申 《社区》2008,(32):10-12
北大和清华无疑是中国两所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大学,而且特色鲜明,个性迥异,各具独特的精神魅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合并之风最盛时,有人曾建议把北大、清华合并起来,优势互补,文理兼长,认为如此必可组成中国高校中的一艘超级航空母舰,所向无敌。但这个建议遭到两校师生的广泛反对。的确,如果把北大、清华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52.
闫云 《船山学刊》2020,(2):102-112
从道统论的视角,探讨胡安国《春秋》学的批评史,以及《春秋胡氏传》的经典化历程,发现程朱道统的追述与建构,对胡氏学地位的上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朱子对胡安国"义理正当"的评定,体现了其在建构《春秋》宋学理论范式上的意义。考察从南宋到清初的《春秋》学史,可见后儒继承着胡安国对《春秋》大义的理论阐发,亦可见朱子《春秋》学的影响和以程、朱修正胡氏的思路。实际上,胡安国《春秋》学地位的确立与儒家道统的建构有关。"程-朱"道统谱系追述与续接,是具有经学范式意义的"胡氏学"确立其理论特性的思想基础,也是《春秋胡氏传》经典化为《春秋》"第四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3.
马勇 《晋阳学刊》2012,(5):102-108
蒋梦麟从1919年前往北大代表蔡元培主持校务,大约就没有想过离开教育。尽管中间因政治原因离开过北大,前往南方主持浙江大学区或教育部,但就总体而言,直至抗战中期,蒋梦麟一直活跃在高等教育圈。然就在抗战时期,蒋梦麟像一些读书人一样转投政治,热心现实,热心公共事务,并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踏上官场,出任行政院秘书长。蒋梦麟这一步违反了大学章程,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反对他的势力找到了一个绝佳理由。经过一番幕后活动交涉,蒋梦麟要想避免尴尬,要想保住面子,只有辞职离开自己服务了二十年的北大,从此退出高等教育圈。蒋梦麟离开北大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背后故事具有相当解读空间。根据新旧史料考订,蒋梦麟离开北大有其具体原因,最后结果有其必然,但也是各种偶然因素不断堆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马强才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14-120,163
清华国学院在短短四年(1925~1929)间培养出诸多学有所成的学界中坚,形成20世纪文史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映照着中国现代社会学术转型的历史背景。在当时"国学"语境下,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以小学和史学为主,而清华国学院的70余位同学中,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多偏"历史",所涉时代多为宋前。上述特点,是清华国学院教育培养的偏向所致,也与当时"国学"研究多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学术的文化倾向息息相关。考察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时代思潮与同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生态及其特征,管窥现代学术在"国学"场域中的展开过程,并反思学科专业化后所带来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55.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的光爱学校,是一家收养流浪儿童的公益机构,目前学校有,10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 说起光爱学校校长石清华,但凡留意过芬必得广告的观众可能都知道。“我是103个孩子的爸爸,…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这则广告展现了石清华和100多个流浪儿童的故事。如今,两年的广告已经到期,石清华正在犹豫要不要接拍。  相似文献   
56.
"清华学派"是基于共同文化背景及共同工作学习环境而产生共同治学情趣的一个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清华学子杨联陞沐浴在这种博通与专精相结合的学术环境下,转益多师,亲炙陈寅恪、雷海宗、陶希圣、赵元任等先生的教导与督励之惠,吸收了当时史学风潮中最好的质素,走出了一条"训诂治史"的会通之路,致力于提升汉学研究水平,成为打入国际汉学界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57.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华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不仅如此,在如何对待传统史学中的合理成分方面,清华学派的态度似乎比鲁滨孙的《新史学》所代表的“国际前沿”还要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8.
孙文晔 《可乐》2011,(9):58-58
北平解放前夕,华北地下党考虑到解放后需要人才,觉得当务之急是把教授们留下。每个地下党员都接到游说任务,每个教授身边都有几个学生或教师在暗中斡旋,教授们的思想动态被迅速传到河北泊镇解放区。听说教授太太也跳起了大秧歌,华北地下党负责人刘仁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59.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加强政策制定部门、学术机构、NGO组织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推进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0.
清华国学院的浮沉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光才 《学术界》2005,(2):167-176
晚清西学东渐以来 ,中国传统与文化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危机。在强烈的民族认同诉求下 ,学术领域的知识分子主流反而逐渐远离了对传统的文化认同 ,成为西方话语的译者和诠释者。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如何反思文化知识分子所承担的角色并予以重新合理的定位 ,应是我们探讨中国的文化研究能否免于被全球化主流意识形态所同化、而获得自身独立性的基本主题。清华早期国学院创办的历史以及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本土化学术实践、以及大学制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