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正>他是世界著名的壳牌石油公司的项目经理,只因渴望遍地野花和自由清新的空气,毅然跑到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一座深山里,当起了"时尚野人"。上海、广州等地的慕名而来的人们,还千里迢迢跑到这个风景如画的"秘境"里度蜜月,  相似文献   
82.
白德林 《老年世界》2011,(20):30-31
蒙古族马文化是蒙古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马文化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贯穿始终。据考古发现证明:马镫是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由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的。考古学家在我国辽宁朝阳的一座鲜卑贵族墓中发现大批马具,其中包括马甲、马鞍和一件鎏金铜马镫,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马镫。  相似文献   
83.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匈奴族建立政权的那个时代甚至以前,还会不会有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同时代的月氏、东胡。对于匈奴政权的创立者,以往研究多认为是冒顿单于,事实上应当是头曼单于甚至早于头曼单于,冒顿时期是全面完善的阶段。而匈奴政权的单于庭、龙城、蹛林,也都是具有统治中心、祭祀中心等特点,也应当从其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等角度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84.
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一种刻凿或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在文字出现以前,作为一种重要的记事方式,先民们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交流都是通过岩画的形式传递给后人的。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和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贺兰山岩画被发现。它分布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诸山口的山壁和山前的岩石上,整个刻凿  相似文献   
85.
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与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族农耕、游牧、射猎文化的多元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原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86.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从西部游牧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在寻找民众意识和底层立场的过程中,归结社会学"框架"理论对社会成员心灵结构解析的认知,剖析西部游牧民族地区典型体育竞技运动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87.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童恩正依据考古材料,提出的一条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地理文化带。长期以来,对半月形文化带的意义与价值,学界虽有所涉及,但总体上缺乏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及民族活动框架中,系统考察其与历史上民族活动的内在关联性。事实上,半月形文化带不但被历史时期民族活动所充分印证,且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关键性连接作用。半月形文化带不仅为我们认识中国文明起源开辟了新视野,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在该地带上的承袭性和文化融合以及所呈现的对农耕区域的包裹性,均构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半月形文化带有助于我们摆脱把长城作为农、牧线性分割的认知和多从单一民族视角认识北方民族与华夏农耕民族关系的窠臼,更多看到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交融连接及文化整体性,从而为我们深入认识理解历史上游牧民族同农耕民族之间的互动整合以及中华民族历史脉络提供了一个新的整体性视野和思路。半月形文化带蕴含着中国历史、考古、民族、地理、语言、生态和人类学的丰富内涵,堪称理解中国民族和历史脉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8.
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金银、青铜、陶瓷、玉石、皮木、建筑、刺绣、民间工艺等方面.由干受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动物造型是其艺术的基本表现形武,同时,由于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其艺术形式又夹杂了外来的艺术风格.最初的造型艺术与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有关,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原地区各种经史和理念影响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思想,加之西方审美思想的渗入,使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原有自然美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9.
我们在浩繁的有关文化概念之中,寻找到与上述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生命文化世界贴近且吻合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对一个民族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时,文化创造问题就必然进入其生死现象学的研究视域,并通过该视域透显文化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那么,精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其生命文化世界呈何风貌、形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及“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独特视角,来追溯并探秘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并试图论证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是以生命本能的两个极永恒处于悖论式组合状态而构成。这里,生本能升华出爱与建设性理念,死本能升华为恨与破坏性理念,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二元组合充满悖论,这使游牧民族的生命文化创造永远伴随动荡不定的节奏。  相似文献   
90.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