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9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管理学   26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605篇
人才学   120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2032篇
理论方法论   265篇
综合类   5727篇
社会学   798篇
统计学   3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822篇
  2011年   865篇
  2010年   734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620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493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纵观近十年来的高考、中考作文对文体要求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从规定文体到“文体自选”是高考、中考作文的一大变革、一大进步,是作文命题的一次较大程度的”松绑”,它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它重视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学有所长。(2)  相似文献   
62.
明代 ,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 ,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南杂剧作家———许潮。他的杂剧合集《泰和记》大都取材于历史文人典故 ,借以抒情 ,寄托理想。其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元杂剧体制进行的全面革新 ,促成了明代杂剧创作的再度繁荣。他与另两位戏剧作家龙膺、李九标的创作共同促成了明代湖南戏剧创作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63.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本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64.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从他所创办的湖南瓷业公司的实业活动中 ,研究他独特的伦理思想和个人特点 ,将有助于人们对他进行更全面、恰当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65.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6.
67.
为了提高刊物质量,打造刊物品牌,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名刊名栏建设的意见,《湖南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自面世伊始,即锁定本地名震中外的传世伟人毛泽东这一丰厚的学术资源,特辟专栏,着力掘拓。近期更是加大了“毛泽东研究”名栏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68.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生存空间已经相当狭小,这既有社会的、经济的、价值的因素,也有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方面的偏颇。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创作特色的分析,认为诗歌所具有的内在韵律是诗人生命的轨迹和节奏,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要强调诗歌的音乐性特质,但是,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其音乐特质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远远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押韵和节奏,而必须提升到新的理念和高度。  相似文献   
69.
在澧县大坪乡中学,陈兵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乡愁》一课。陈老师先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视听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伴随着《思乡曲》学生们强烈感受到《乡愁》中所表达的眷眷游子心。配合作者介绍陈老师开始进行诗文分析和拓展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70.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