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4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16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在评价个饰的面部吸引力时,微笑是仅次于眼睛的第二重要特征。整齐的牙齿,凸凹适度的颌骨,最能展现健康而美丽的笑容,为自己的外在形象增添光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副健康凛亮的牙齿、匀称的面型,也存在所谓的错牙台畸形。错牙合畸形不但影响外貌也影响功能,有些患者甚至因此导致心理问题。近日,我们有幸地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采访了专给牙齿做美容、为外形添阅采的口腔正畸专家——方志欣。 相似文献
42.
杜锡建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2):58-64
方志的美学归属应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其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展示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境界,给人美的享受,留下可资借鉴的审美准则;方志美的实践源头大致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开始,历代方志名家同时又多是文学美学大师;方志美的主要形态包括博物美、山川美、风俗美、真实美、体例美等,是多样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43.
44.
笔者在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办公室系统工作了26年,经常在各单位上交材料中发现如下五个问题,现指出来并予以纠正,与同行共勉。一、不要浅入深出,而要深入浅出西洞庭管理区党委办目前正在撰写该区近20年方志,负责起草的一位文秘人员在写该区地理位置时写道:东与蒿子港镇接壤;南以龙泉湖南大堤为界,与黑山嘴相望;西南与韩公渡镇毗连,西北与周家店镇相临;北以玉带沟为界,与河口镇比邻,东北以白芷湖北大堤为界与中河口镇相连。这里在表述相邻关系时用了接壤、相望、毗连、相临、比邻、相连六个不同的 相似文献
45.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修志的鼎盛时期,安徽也和全国一样,方志的编修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数量浩繁,品种齐全,内容详实,体例精审,而且名家辈出,名志众多,方志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清代各级统治者重视与倡导、众多学者参与、地方士绅积极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廖晓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1):77-85
鼎革新风,斗转星移。民国进入新旧社会更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为方志的解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而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民国方志学理论。本文在系统阐述民国方志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对其中重要的创新之处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得到国内史学界对民国方志学理论的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相似文献
47.
应德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对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写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诗人思想生平、心理历程的探讨,认为此诗作于贞元元年韦应物罢任闭居滁州西涧时。本文还对某些学者解读中的失误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48.
家谱中的文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50-151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正史、方志和家谱,可说是构成中华历史的三大柱石。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史和方志得到了普遍和有效的利用,而家谱由于私密性和印数稀少,尚存在着有待开发的广阔空间。可以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家谱必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另一热点和重镇,这从当前许多学术论文的写作倾向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在正史、方志和家谱中,家谱的可靠性最差,使用家谱中的文献,必须细心甄别真伪。一般而言,家谱中较为可靠的文献是其人口资料,特别是世系图表中自本支始迁祖而下有明确生卒年月日的家族成员情况,对于研究人口学、遗传… 相似文献
49.
由流官主持编修的方志以地方官绅的视角叙述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同治版与民国版《咸丰县志》都通过“礼仪标识”书写当地民众的国家认同,即从典礼仪式的叙述、“旌表”标识的凸显、风俗教化的书写、节日礼仪的涵化四个方面叙述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从对王朝历史的强调、以地名标识书写归附、以权力标识书写规训三个方面叙述民众对国家权力的认同。方志文本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书写,是地方官绅、民众凝聚共识的文化实践,体现了地域社会的中华民族认同从“自在”到“自觉”的社会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具有超越时空的延展性和稳定性,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50.
明代佛教方志及作者考——《全元文》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佛教方志中收录有大量的元人作品,这些文章文史价值较高,多未被《全元文》收录。今补遗元人作品十余篇,并考证相关作者史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