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何辉 《国际公关》2014,(2):90-91
正3、清朝军备和清政府及其官吏的形象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印象显然是糟透了。在《远东漫游》一书的很多章节中,巴尔福对清政府与它的官吏的形象多有刻画,但少有正面之评语。在第五章"中国的军备"中,巴尔福通过论述和描写刻画出的清政府形象的特征是愚蠢、保守、腐朽和无能。在介绍清朝的军备时,巴尔福说,"清朝官吏十分愚蠢地使用欧洲的教官……所有受雇的外国军官后来都证实,士兵从来不被准许在营地呆足够长的时间"2,因此士兵们无法彻底地掌握现代的操练方式,所学的都是皮毛。巴尔福指出,当时中国军队的数量虽然巨大,但军纪松弛,军需匮乏,但是,"中国人从未真正地意识到他们的军  相似文献   
102.
以"空间"为切入点,运用叙事空间理论,探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叙事空间艺术。由叙事技巧上的"空间叙事"可以看出,梦境作为整部儿童小说的基本框架,构成奇异的幻想空间,具有"神圣空间"特质。而从叙事结构上的"空间形式"可见,该儿童小说采取了圆圈式的叙事空间,由空间转换建构而成。  相似文献   
103.
1874年曾根俊虎西湖之行有两种记录:《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和《清国漫游志》,前者成于1874年,后者完成编纂于1883年.这两个时间前后,是日本和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转型”时期.当时日本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想潮流以及中日关系等各种历史状况,都不同程度地投射到这两部著作中.尤其是《清国漫游志》,不仅展现了曾根俊虎强烈的人生追求和长期坚持的兴亚理想,并可藉此探讨曾根俊虎思想认识、情感世界的变迁和多舛的人生际遇,以及这些与当时社会各种状况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4.
作为翻译家,赵元任最得意的是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译本译笔精彩,译技高明,语言地道,是"一本值得后人认真研习的翻译典籍","在中国口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文章简要谈谈赵元任及其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并以此文缅怀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05.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06.
天宝三栽岑参漫游河朔。是年早春,岑参从洛阳附近的孟津渡河北上,过邯郸、贝州、冀州,于初夏季节到达此次漫游的目的地——定州安喜。夏末秋初,岑参从安喜南返,路过井陉而至滑州。在滑州,岑参得到了李白、高适、杜甫宋州相会的消息,但当他急忙赶到宋州的时候,他们已经散去。岑参在宋中稍作停留后到匡城,由匡城到临河,而后黎阳、新乡。第二年春天回到了长安。  相似文献   
107.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第一 ,文人的题诗咏叹 ;第二 ,文人的石刻墨宝 ;第三 ,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 ;第四 ,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原因有 :第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 ;第二 ,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 ,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第三 ,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 ;第四 ,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 ,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国际漫游结算市场中的资费逆向选择现象,分析了漫游业务量定向方式引入后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几种漫游业务量定向实现方式的比较分析,可知目前的几种控制方式均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业务量定向控制实现 移动运营商在漫游业务量定向决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控制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9.
从生态批评的视域来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的奇幻之旅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爱丽丝代表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场,在与动物们的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未能顾及动物们的感受,因而无法与它们和谐相处。第二个阶段,在见证了人类世界的荒诞不经和动物王国的公正有序之后,爱丽丝拉近了和动物们的心理距离,更加尊重和理解它们,把它们当作平等的伙伴,她也最终被动物们所接纳。爱丽丝的神奇经历佐证了生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只有自觉摒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更加谦逊和平等的姿态对待自然万物,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10.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