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趣图漫游     
《21世纪》2010,(6):4-5
1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日前举行"蝴蝶探索者"展,为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从亮蓝色的大闪蝶到猫头鹰蝶,共有数百只五颜六色的蝴蝶争相亮相。  相似文献   
72.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的一篇早期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漫游小说"性质的作品。笔者拟用"凝视"理论,阐释小说人物之间复杂的凝视关系及其有趣的凝视游戏。这一凝视游戏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身份悄然发生转换。黛茜在这场凝视游戏中有效地进行对抗性凝视,由凝视客体转而成为凝视主体,温特伯恩及欧洲文化则成为凝视客体,形成另一种"他者的景观"。亨利.詹姆斯在这一凝视游戏中完成了美国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73.
翻译界常言的“诗人译诗”之说实际上预设了译者多元身份对翻译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翻译本质的分析揭示出译者多元身份的必要性,并以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阐发了译者多元身份对翻译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文体风格传达的贴切性和重构译文经典性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4.
《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是在台马华作家李永平的代表作。3部小说皆以主人公的台北漫游贯穿故事主线,无家可回或有家不回成为主人公的共同特性,他们都是作者自我精神投射下无所事事、四处漫游、观看世情的浪子。父位的缺席、原乡的失落架构出浪子们的创伤身世,观看姿态的差异赋予“漫游”建构国族想象、表达反讽立场、重启童年记忆的多重意义,现代性与后殖民交杂的台北文化景观则揭露出都市主体的消费异化和身体异化危机,为书写和反思现代都市文化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5.
肖庆华 《社会科学》2008,(1):180-187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书写的女作家.但评论界从都市书写的角度研究多丽丝·莱辛则完全是一个空白.在多丽丝·莱辛的都市书写方式中,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莱辛的都市创作的积极意义昭然若揭.她的都市书写有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叙事模式,文本交织的结构及社会学的漫游性.同时,莱辛的都市书写对中国的都市小说创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
孙建伟郑秀娥 《职业》2018,(32):126-127
720°全景是一种三维立体感的实景图像,是当前发展迅速并且广泛流行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校园720°全景漫游系统制作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前期规划、实景照片的拍摄、全景图像的拼接以及全景照片网络发布形成漫游系统。  相似文献   
77.
城市书写是空间批评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畴,文本中的城市被看做蕴涵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小说全部以都柏林为背景,在城市书写中,他将殖民记忆、历史文化等要素巧妙地植入城市景观的选择和构建中,成为揭示主题的手段。乔伊斯在城市书写中运用了人物的漫游式叙述,使城市景观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异化和挫败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精神瘫痪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8.
邹哲 《城市》2012,(8):83+82
  相似文献   
79.
80.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