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92.
城市书写是空间批评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畴,文本中的城市被看做蕴涵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小说全部以都柏林为背景,在城市书写中,他将殖民记忆、历史文化等要素巧妙地植入城市景观的选择和构建中,成为揭示主题的手段。乔伊斯在城市书写中运用了人物的漫游式叙述,使城市景观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异化和挫败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精神瘫痪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3.
李白几乎穷其一生来漫游,写下了大量表明心迹、抒写性灵的漫游诗.他用这些诗歌来剖露心灵,讴歌"济苍生、安社稷"的济世理想,抒发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表达自由、脱俗的生活理想和自主、孤独的生命意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使漫游成为一种时尚是其外因,而李白儒、道、侠杂糅的思想则是其内因.  相似文献   
94.
魏振军 《统计教育》2010,(10):63-64
司空见惯的非概率抽样 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近代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诞生前,人类的思想家、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我国,不仅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代代流传,还创造了"见微而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等经典语句。  相似文献   
95.
读罢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我便产生了到唐宋诗词中去寻觅秋的踪迹的想法。当树叶开始泛黄之际,秋风首先在地球上亮相,云在天上漂浮,似乎带着巨大的叹息。感叹风之独舞与云之漫游,读一读杜牧的风紧云轻欲变秋,  相似文献   
96.
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比较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从同韵词翻译、打油诗翻译、双关语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归化处理方式的优势,从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翻译、歌词翻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异化处理方式的优势.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情况,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而当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没有对应的情况,属于源语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是,较宜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7.
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并轨后.城乡居民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养老保障,这的确是一大进步。这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城乡制度分别建设的阶段.进入到打破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制度、推进制度并轨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8.
从影片《2001: 太空漫游》、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尼采同名著作三者精神层面上的内在关系来看, 库布里克意在建立宏大的立足星际的"宇宙观", 并塑造出属于未来时空的"宇宙超人".与之相类的太空题材影片中, 《星际穿越》运用大量现代物理学知识, 重构了观众基于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理念的"宇宙观", 但影片深层结构却彰显出宗教式的人性救赎; 《星际探索》中的存在主义虚无感、荒谬感也借由主人公的情感回归得到消解.在批判科技理性的同时, "宇宙超人"回归为"地球人", 太空题材科幻影片也借由对"未来乌托邦"的建构, 完成了科技理性与人性救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9.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相似文献   
100.
随着720°全景拍摄技术的出现,基于其所具有的"全""景""环""久"四大特征,借助全景三维漫游模拟实验,优化现场照片,真实还原犯罪现场,从而实现对案件予以客观、全面的展示,将为案件侦破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