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8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71篇 |
劳动科学 | 28篇 |
民族学 | 55篇 |
人才学 | 88篇 |
人口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942篇 |
理论方法论 | 159篇 |
综合类 | 1595篇 |
社会学 | 206篇 |
统计学 | 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30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376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改革能否启动乃至成功,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完备的动力体系.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变化、机构改革主体、科技发展以及财政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完备的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所应具有的几个主要部分.并理论联系实际,在论述中分析了某些机构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正是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62.
从普世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历来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但这三种文化理论都有其局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应该选择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内生或内启方式.这种内动力重启的依据在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普世性(普适性).这种普世性使其很容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契合,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3.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矛盾。社会的发展来自于社会矛盾之间的不断作用,而社会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推手。马克思社会矛盾动力中主要包括根本动力、直接动力、有力杠杆和主体动力。马克思社会矛盾的动力理论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4.
2011年我国媒介融合研究在2010年三网融合试点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和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背景下获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媒介融合概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媒介融合的动力因素与阻碍因素、媒介融合的社会影响、媒介融合的路径、策略与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的规制与监管等问题则成为这一年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文章通过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体观照与综合分析,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以期明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为未来媒介融合的全面展开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5.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题目主要是用大文学观来考察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文学本质和它的总体特征,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学史所存在的某些缺陷。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要处理好三个关键性的学理问题。第一个学理问题是文学的时空结构的问题,要在以往所注重的时间维度上强化空间维度。第二个学理问题就是发展动力体系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关注边疆的、边缘的文化活力,在中心动力上强化边缘动力。第三个关键学理问题就是文化精神深度的问题,要从文献认证中深入文化透视,通过“追问重复”和“破解精彩”的方法,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6.
康德美学从反思判断到目的论判断虽然是从认识论上推导的,但其现象还原过程却蕴涵着审美发生的理路。这就是:生命的有机统一——自然的合目的性(美的形式)→主体的合目的性——超自然之上的使命崇高。自然的有机联系使生命从自然的律动和形式选择活动中继承了动力和向力,又在这两种因素融合成的形式感中加入了理性和想象力,美感便潜化为正向引力。如果把美感的生命发生过程分为四个感性阶段,则生命的感受超越直感刺激和形式的程式化束缚;生命被对象唤醒而获得的理想目标、形态、价值内化为境界;使人的生命意识空间趋向无限,是第四感性。这样不管是自然美的反观、艺术美的创造,还是社会美的诉求,都共同被生命活力导引的美的理想铸成为生命的目标。自然依据其形式美塑造的人类渴望升华并能构建符合自然形式美的和谐的社会生活是自然的目的,也是从审美发生上需要确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67.
从第一次分权让利到第二次分权让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现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中央对地方政府、政府对企业的分权让利改革,我们称之为第一次分权让利。这次分权让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收入和财富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是第一次分权让利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经济。第一次分权让利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共享式增长及建立现代经济财富增长和分配机制来看,我们需要第二次分权让利的改革,即从民生入手,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财富及更多的社会保障。为此要减少政府所控制的收入和资源,缩小政府投资领域,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加大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放松管制,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探讨国有经济增值的好处如何惠及到更多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68.
69.
能力与动力是影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两个基本因素。公共服务能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条件,公共服务动力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充分条件,只有同时具备公共服务能力与动力,地方政府才具备提供适当合理的公共服务的充要条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以及内部与外部动力方面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根据困境产生的动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和推动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0.
群体动力论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建立和谐校园和稳定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高校校园内频频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地重视。本文从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出发,将高校学生群体看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从网络、学生主体同质性以及教育职能等方面来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然后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着眼,探讨了有效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以期有效地控制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