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学古诗词教学要重视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在有声、有色、有情、有效的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特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奏响他们心灵的乐章,从而真心爱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养分。  相似文献   
12.
三字诀:马克思读书坚持博(博览群书)、记(做记号)、读(熟读成诵)。 三法:徐特立读书用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1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14.
廖育群 《市民》2007,(5):28-29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幼时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医坛则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所以五六岁时即开始就着唐诗背“汤头”,其后继之以《药性赋》、十二经脉、针灸腧穴,  相似文献   
15.
读书要出声     
张传伦 《社区》2014,(32):6-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熟读是出声的读而非默诵,后来的会吟,更应是有声的,或低回或高扬。清晨的第一声诵读,伴随散淡的阳光唤醒书房的镇日沉默,夕阳下的吟唱如云拂,吹起一池寂寞的秋水,漫漫人生长河的一帆风、一蓑雨,时时刷新青山的妩媚。这风声雨声,又被诗人赞为不假丝竹管弦的天籁。  相似文献   
16.
张国鹄 《老年人》2011,(7):27-27
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这种爱好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且"年既老而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我从牙牙学语就翻看《绣像三国演义》,待略识之无便贪婪地啃"绣像"本的正文和所能得到的书籍了。书自然不是用来啃的,但我却每每啃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是破的前提,破是读的继续,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在阅读中理解、感悟是小学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有抓住阅读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熟读"与"细读"这两个没有"事实联系"的中西异质文化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熟读"同时作为文学创作范畴和文学批评范畴而"细读"只作为文学批评范畴,两者都要求对文本进行多次反复地阅读,但深层涵义有别.通过比较,可以见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同时前人的理论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学批评的反"熟读"现象起到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品味时尚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叶圣陶两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已识字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父亲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不主张像富贵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相似文献   
20.
正好文不厌百读,熟读精思自知。语文老师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是执著阅读者,活跃思考者,亦是灵动表现者,这样才能自知感悟,提升蜕变。但是常态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被动沉默接受者,马不停蹄记录者,在默读、速读之后,学生思考有所得,才能与老师有你来我往问答式的互动,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