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4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25篇 |
人才学 | 43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658篇 |
理论方法论 | 96篇 |
综合类 | 1669篇 |
社会学 | 155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219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81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经历了由模拟到表现 ,又发展到再现的三种表现手法的嬗变 ,从而呈现出特点鲜明的三重艺术境界。边塞诗的三重境界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创作的三种审美境界 ,而且标示出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们,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以自己的经营意识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他们通过抓质量、摸市场、重人才、强化科学管理、注重积累与风险、贯输企业文化、发扬爱国和敬业精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4.
15.
梁成秀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22(2):56-59
颇罗鼐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活跃在藏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颇罗鼐传>中的重要事件,分析了主人公颇罗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一贯立场,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为西藏局势的稳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17.
《冥报记》是初唐志怪小说集比较独特的一种,其主旨为“因果报应”。冥判故事描写冥间法官如何依法判案的事,从表面看荒诞不经,但仔细推敲,又感到它与初唐社会生活相通,反映出初唐统治者“依律慎刑”的法律意识,似乎与《武德律》《贞观律》《唐律疏议》丝丝入扣。一据两《唐书》载,《冥报记》作者唐临(公元600~659),字本德,京兆长安人。义宁三年(618)正月,李建成总兵东征,引唐临为直典坊;建成立为太子,唐临授左卫率府曹参军;建成死后,唐临出为万泉丞;迁侍御史,转黄们侍郎。高宗即位,为检校吏部侍郎,迁大理… 相似文献
18.
19.
周敏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79-80
谚语作为一种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形式,在国际交往中常为人们所引用,而谚语的翻译往往是译员面临的一道难题。一般可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用形同意合、形似意合及形异意合等方法将其归类后进行口译;此外,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原文的涵义准确地传达给听众,保证信息的正确传递。 相似文献
20.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意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意格"和"意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