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53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5篇 |
劳动科学 | 20篇 |
民族学 | 205篇 |
人才学 | 100篇 |
人口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2407篇 |
理论方法论 | 539篇 |
综合类 | 6094篇 |
社会学 | 2538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278篇 |
2022年 | 251篇 |
2021年 | 315篇 |
2020年 | 234篇 |
2019年 | 237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170篇 |
2016年 | 213篇 |
2015年 | 366篇 |
2014年 | 822篇 |
2013年 | 628篇 |
2012年 | 797篇 |
2011年 | 953篇 |
2010年 | 1065篇 |
2009年 | 886篇 |
2008年 | 1269篇 |
2007年 | 782篇 |
2006年 | 640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446篇 |
2003年 | 241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罗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5):105-109
以《小城之春》、《廊桥遗梦》为范本,对两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影片“镜”语的象征意义、人物造型及其性格特征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其中各自成趣的审美追求,力图从中西文化维度出发来解释主人公相似经历背后尚存差异的文化与思想背景,即均“发乎情”,然《小城之春》片“止乎于礼”,而《廊桥遗梦》片“止乎于理”;但影片本身蕴育的哲理精神与审美内涵分别将两部影片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202.
异国情爱是当代大陆留学生文学中流行的一个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晚清小说和前期创造社的作品里,其中隐喻的等级化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折射出了中国人的第三世界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失落轨迹。不同于晚清中体西用的体认以及前期创造社身份认同的寻求,在当代大陆留学生文学的异国情爱模式中,存在着以性别等级来喻示的东西方之间从属与支配的关系,以及在西方强势的欲望主体与东方的弱势的欲望客体之间的对比,其间的等级差别使得前者成为理所当然的后者的支配者和代言人,从而加固了中国和西方的固有形象。这种东方文化主体意识的消失,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3.
作为当代卓有影响的作家,方方的创作历程折射了最近30多年来文学观念及其社会效应的演变:当作家自觉规避意识形态权威及其他话语陈规的制约,其理性精神、怀疑态度赋予作品以批判性和反思性;而当作家以"游戏"心态对待创作,拘泥于主流话语、流行趣味而缺乏自省,便会导致文本叙事间距的丧失,使文学失去穿透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4.
新乡土小说之所以为"新乡土"小说,其关键既在其所书写的对象,更在其书写的方式.新乡土小说虽然仍具"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思维内核,其基本叙事模式也承续了已往传统,但在这些传统模式中蕴含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205.
文革背景的童年叙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涌现,对童年生命的苦难的揭示成为其一大主旨。这类童年叙事着意表现儿童在历史中沦为非人的境遇,在普遍人性畛域和政治历史语境之间寻找苦难成因。这种立足于个人童年记忆的生命言说,从边缘性的一个新维度深化了对文革历史苦难的挖掘和诠释。 相似文献
206.
以侠女形象作为探讨小说文体与人物叙事间相互影响的线索。侠女形象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人物类型,在文言和白话两种小说文体中经历了从虚构到写实的转化。文言小说以限制视角和片段化叙事为手段塑造了剑侠形象;白话小说因限制视角难以贯彻,人物形象向褪去神性的凡俗女子转向。同一类型的人物在两种文体中受不同的叙事伦理支配,一种是文人理想的寄托,另一种反映了民间的情感立场。清代小说中两种人物模式出现了融合迹象,人物的行侠手段转向多维度的女性气质。蒲松龄写女性用身体践行不爱其躯的慷慨,体现了民间社会以宜子孙为最大道德的价值观。虽然在文言和白话小说中侠女形象都被纳入道德伦理的支撑力量,但其形象和意趣则受到叙事文体的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207.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并且很早就形成了空间意识.叙事的空间性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哲学渊源,概括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小说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行总结.最后简要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8.
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家族叙事由过去的缩影式书写转向寓言式书写,出现了沉沦家族的人性病相、失败家族的精神追忆及颓败家族的生存镜像等,实现了借家族史进行审美实验与人性、生命和存在探究的创作用意。这既与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关,更是由作家创作观念和历史观念所决定的。不过,在新世纪初则走出了寓言化家族历史书写模式,转向对家族精神的肯定与重建倾向。 相似文献
210.
游历主题在圣经文本中大量存在,其中的族长、士师、先知、使徒等都处在各自不同的游历历程中。该主题中所涉及到的空间背景往往用极其简略精炼的语句写成,出现大幅“空间空白”,这是由圣经叙事的目的决定的。圣经中通过叙述人物游历过程,展现出了风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