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0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40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96篇
理论方法论   139篇
综合类   2210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无其道则无其器,据器而道存、器道相须不离的道器关系三层次,是船山在物兼道器与一体两面的前提之下的道器关系。船山实现了对传统道器关系阐释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42.
《腊叶》在《野草》的全部作品中是相对较为轻、柔的,带有一种悲情与凄美,在展示鲁迅向死而同时在反抗死亡的人生哲学时,更透射着因爱而萌的生意被确认与肯定下来,这对于他个人的生活以及处于转型中的时代来说都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3.
由于商品客观物质性的隐退和表达自身文化意义的需要,符号学方法的解码功能便具有了分析当代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重要价值.鲍德里亚成功地将符号逻辑运用于对物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即在物的功能化时代发生了从物到符号-物的转变,进而带来了使用价值的没落以及消费意识形态对人类需求的控制,并通过对物的符号意义的消费来保持身份、地位区分的不平等社会结构.鲍德里亚指出了现代世界的功能化特征,对有用性、需求和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使用价值拜物化.鲍德里亚将符号逻辑引入现代商品价值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4.
目前,我国刑事扣押物品管理上存在账目不清,无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及专门场所进行保管。这一现象是由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以及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造成的。为使扣押物实现规范管理,应在现行法框架下通过司法解释以及内部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的完善,使扣押物品的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5.
神灵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西方基督教神灵崇拜和中国宗教神灵崇拜之间却迥然有别。本文从神灵体系、神灵观念、崇拜态度、崇拜目的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的神灵崇拜现象加以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中西方宗教文化内在的根本隔阂所在。  相似文献   
146.
<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二者在相同的表现对象上体现出的审美异趣,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性征.  相似文献   
147.
我国古代由生殖崇拜逐渐转变为生育神崇拜的过程中,唐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生育神的信仰、来源和种类都要比前代丰富,具有多样性、普遍性、融合性、地域性等鲜明特点,同时对后世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我国民间生育神信仰愈来愈复杂,并呈现出与其他神明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8.
"三等丸品"和"逸、神、妙、能"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框架和思想方法模式,历时、历代不断地为前人所延用.特剐是在美术领域里作为一种主要的批评方式,尤为盛行,延甩了近两千年,曾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在艺术批评及思想理论界对此尚缺深入思考和研究,对它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中以应有的地位缺乏认识.文章试图阐述该问题的大致轮廓,探索它的形成和发展、形式和内涵、源由及推演等系列问题,对于比照时下流行的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宏伟构建,解构洋腔洋调,诊视"失语症",应该说是一件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9.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实境遇出发,通过"识物"、"治性"和"治国"三个环节逐步向上追寻,最终悟得其形上之"道"的.它不但可成为<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的另一种进路,对其他道家著作之道论亦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50.
庄子道境中的物——以庄书中的两段对话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惠子有关大树的一段对话,呈现了对于物的两种态度.惠子代表的是世俗的实用功利主义态度:物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独立意义;而庄子则代表道的态度:物存在本身就是其意义.孔子与吕梁丈夫有关蹈水之道的一段对话,同样呈现了对人物关系的两种认识.孔子代表的是知性立场:人与物是驾驭与被驾驭的主客分化的关系;而吕梁丈夫则代表道的立场:人与物是浑然一体的亲缘关系.庄子的物论,深远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与艺术理念,直至今日,对于构筑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