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8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86篇 |
劳动科学 | 13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56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1307篇 |
理论方法论 | 238篇 |
综合类 | 2409篇 |
社会学 | 343篇 |
统计学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276篇 |
2013年 | 223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334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287篇 |
2006年 | 286篇 |
2005年 | 278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11.
网络犯罪概念及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犯罪是最近几年随网络迅猛发展、网络犯罪急剧增加而新兴的研究课题。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外网络犯罪概念及类型比较研究,探讨科学合理的网络犯罪概念的界定和类型的划分。分析了网络犯罪概念和类型演变及其研究方法,对西方主要国家、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网络犯罪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探讨,对网络犯罪的类型从犯罪学、刑法学及网络安全技术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网络犯罪实际提出了一些界定网络犯罪概念及类型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2.
苏永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631-639
早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施行期间,“破坏自然资源类犯罪—污染环境类犯罪—破坏生态类犯罪”的环境犯罪分类格局在我国就已初步形成,并在后续立法中得到了坚持与完善。当前,环境犯罪的立法分类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分类不明确和分类不均衡。前者主要表现为部分环境犯罪的类属不明确,后者主要表现为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罪名过少。为此,应当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从立法上明确环境犯罪的基本类型,并遵照从第一代环境犯罪到第二代环境犯罪再到第三代环境犯罪的先后顺序排列环境犯罪;同时,应当以刑罚个别化原则和环境法秩序原理为指导将污染环境类犯罪细化为对象污染型犯罪和能量危害型犯罪两类,各类犯罪均由数种具体犯罪组成。 相似文献
113.
114.
论网络犯罪对刑事侦查与证据制度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17-23
网络犯罪是伴随着20世纪全球因特网(Internet)的开通而大量产生的,由于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得形式多样,有的犯罪性质极其恶劣,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已经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结合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及特征,针对刑事侦查与证据制度在网络犯罪狂潮冲击下受到的挑战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探索刑事法律如何应对网络犯罪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5.
有效治理村干部犯罪,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村干部犯罪具有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犯罪罪名比较集中、犯罪类型具有区域性、一把手犯罪高发、共同犯罪比例高等特点。滋生村干部犯罪的社会文化环境难以得到迅速改变。制度缺乏执行力、监督机制不健全、配套制度不完善、对微腐败惩治不及时等因素导致村干部犯罪问题突出。探索村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可以实现将村干部犯罪控制在社会可容忍范围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6.
《新学术》2007,(5)
在我国,税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税收不稳,国家就不稳。从税收的重要性,也足见税收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制改革的深化,税收犯罪愈演愈烈,达至空前。从最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统计的数据来看,每年百万元以上的大案在3000宗左右。涉税违法行为的主体涉及各地区各行业。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税收犯罪及其刑事处罚的立法沿革,得到我国现行刑法十分关注税收犯罪方面的立法的结论,并根据税收犯罪的新态势强化了对税收犯罪的规定,专节规定税收犯罪方面的惩治条款。然而,现行刑法在税收立法上的不足仍然存在,如何完善这些不足是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7.
陈亮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13-14,33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 ,追问道德救赎的可能性。“法”的规定性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 ,“道德”的规范性和提升性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文明行为”——道德的底线上 ,“道德救赎”尚不能开始 ,只有当个体的信仰之旗被撑起 ,良知被唤醒 ,才有可能走向“道德救赎”。也就是说 ,“道德救赎”必须通过整体的价值规范与个体的价值选择来共同支撑并完成。 相似文献
118.
徐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129-135
犯罪构成体系在结构表现上“仪态万千”,在达致犯罪认定的结果上“殊途同归”,其体系内涵均强调犯罪认定主观方面的总领地位,凸显客观方面对主观方面的印证作用,侧重犯罪人格的预防功能,体现思维的渐进性,囊括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世界三大犯罪构成体系的中核将主观认定贯穿始终,并恪守客观方面印证主观方面之原则,正确厘清刑事诉讼法和刑事实体法在犯罪认定中的各自作用,具有贴近民意,契合实情之功效,予以合理把握均能在犯罪认定中发挥积极作用。犯罪构成体系仅是犯罪认定的方法和工具,无优劣之分,有适正把握之别。 相似文献
119.
在刑法领域内,犯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但是并非一切行为皆可成为刑罚介入的范围,一定的度仍然存在。有些领域的活动,刑法应当慎重干预甚至不应当干涉,这就是犯罪化的延伸边际界限问题。单纯的思想表达、行使宪法权利、身份与状态、复杂的市场经济行为以及没有罪过的行为应当在犯罪化时谨慎介入,刑法的触角在当前应当是收缩,而非扩张。 相似文献
120.
袁韬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77-83
醉驾行为的非犯罪化固然有节约司法资源的成效,但也存在刑法震慑功能削弱、道路交通危险系数升高、司法认同感降低的治理风险,因此亟需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避免醉驾行为非犯罪化引起的负面效应。研究认为:首先,对于被非犯罪化的醉驾行为人,交管部门应构建驾驶记录报告制度,以实现对其驾驶行为的切实监管。另外,考虑到现实中仍会有部分醉驾者最终被定罪处罚,为了有效助力其回归社会,提倡构建前科消灭制度。其次,基于立体刑法学启示,寻求刑法与行政法联动,构建行刑衔接制度,优化醉驾日常的行政执法模式。最后,基于犯罪学视野下醉驾行为预防立场,探索构建醉驾情境、心理学与医学上的预防制度,以达到醉驾行为事前治理和源头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