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2篇 |
免费 | 10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3篇 |
劳动科学 | 19篇 |
民族学 | 122篇 |
人才学 | 35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1144篇 |
理论方法论 | 404篇 |
综合类 | 1647篇 |
社会学 | 414篇 |
统计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293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272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10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创刊,是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由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13所山西的理工农医警媒类高校联合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术月刊;每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山西省一级期刊。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高教 相似文献
82.
作为中国第一代民族学家,早年的杨堃是法国社会学派在国内的主要传播者,晚年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从法国社会学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贯穿杨堃先生一生的学术主线。而支配这条主线的有杨堃先生真诚的学术信仰,也有其贯穿一生的政治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杨堃先生对法国社会学派做出批评或批判的同时,也始终为其留有“借鉴”空间。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一面坚决维护“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名义和地位,一面也用具体研究不断填充着这一学科的内涵。对于杨堃先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学术信仰,也是一种政治信仰,二者缺一不可。为达到这种圆满,他不懈奋斗,历经磨难。这种信念连同他的著述一样珍贵,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继承。 相似文献
83.
关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发展的简要回顾,从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两方面评述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现状。研究认为,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的标志.应该是独立研究对象及其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的确立;不论是青年学还是青年社会学.目前仍然处在科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文章从知识体系方面对西方学术成就的借鉴、经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阐述了对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84.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民族社会学的视角,对蒙古族村落实际状况、蒙古族打工群体在城镇中的生存状态等进行分析;同时,打工群体进入城镇社会之后,与城市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城镇适应和城市接纳问题已成为他们能否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焦点,本文的关注点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周雪光的"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基于产权研究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关系地权"的分析性概念,明确了其原则、层次和类型,尝试构建一个地权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的地权制度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用臧村的几个典型农地纠纷案例予以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在以臧村为代表的村落中,"关系地权"的强力原则在地权配置实践中占据强势地位。在市场化、城市化日渐深入乡村共同体的背景下,一个围绕农地牟取私利的"谋地型乡村精英"逐渐形成。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该群体的行为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起着严重的扭曲和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87.
8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贵州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体现的区域性特点进行剖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贵州高校体育进行人文社会学分析,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民族本质,积极主动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卓越方法和手段,为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学所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