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版)中收集了678个楚系简帛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的异体字、构件部分相同的异体字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异体字,其中构件部分相同的最多,有579个,占85.40%。异体字大部分是部首相同的有510个,占75.22%。构件完全相同的异体字和构件部分相同的异体字有636个,占93.81%。就《楚系简帛文字编》而言,绝大部分楚系简帛异体字在形体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9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第一部分《孔子诗论》对于先秦诗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本书的整理工作实未能尽善尽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本发生文字歧异时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传世本文献,尤其是像《毛诗》这样重要的传世经典,经过历代学者尤其是汉代学者的精心研究和整理,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为可靠的本子。我们今天整理《孔子诗论》时,应在汲取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今本的文本状况,即在一般情况下,将传世本惯用字视为正字。而在《诗论》的整理中,这一原则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中尤以《诗论》第六简释文考释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从出土文献整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孔子诗论》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故不揣冒昧予以提出,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宝贵文献的内容,并作为今后出土文献整理工作的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93.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名春 《文史哲》2006,(2):27-31
新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多薪》一篇简一“兄及弟淇,鲜我二人”中的“淇”应读作“綦”,通“繄(殹)”,而“淇鲜”当为“鲜淇”的误倒。从文献中看,墨子以“长松、文梓”作为楚地的代表性良木,而《多薪》则称“多薪多薪,莫如松梓”,因此《多薪》当为楚地之作。而其诗意则在于用松的常青来比喻兄弟之情。  相似文献   
94.
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禅让”观的一篇专论。从伴随该篇佚文出土的相关资料、文中内证、春秋战国时局和学术思想的变迁综合考察 ,可推知其成书年代应在战国前期。传世文献中 ,《尚书·尧典》之后 ,诸家说“禅让” ,以墨、孟、荀相对较集中 ,其余多以零碎记录散见于一些篇章。而儒家在孟子以前关于“禅让”说的系统观点 ,全然不详 ,《唐虞之道》的出土 ,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95.
丁四新 《学术界》2002,(3):177-188
《太一生水》第二部分文本由后 6简组成 ,而以“天地名字”为关纽 ,可以单独命名为《天地名字》篇。“青昏”是指天地未分的本原状态 ,有昏暗、混沌和无序等义 ;“道”则表示天地已分的物事状态 ,有条理、规律、明晰和有序等义。“天地名字并立” ,是以“青昏”之名与“道”字的并建 ,解释中国大陆天地形势的变化的。这些观点当属于南方楚道家的思想 ,与《老》、《庄》有别  相似文献   
96.
聂中庆 《求是学刊》2003,30(6):122-124
老子哲学以道学为核心,而道学之核心问题是"有"无"问题.对老子"有"无"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及道统"有"无"两种说法.<老子>中既讲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矛盾的说法困惑了中国学人两千多年,随着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这一千年悬案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97.
《中庸》之为儒家经典,历经了其成书及不断被解释的过程。它首先是一篇儒家文献,而且是古文献,亦即指涉经史子集类的传世古书。它的出现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庸》成为儒家经典文献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庸》的成书问题。笔者以为,尽管新的史料将《中庸》成书问题的讨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以往某些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诸如年代、作者、篇章结构等问题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争议的新焦点也相对更加集中。但对有关《中庸》成书这一公案做出一锤定音的了断似乎仍难免有些过于乐观了。  相似文献   
98.
本文通过对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重新解读,指出"绝智弃辩"章中的三组"绝X弃Y",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绝智弃辩"讨论的是政治问题,主张绝弃依附于执政者的智士与辩士,还清明之政于民,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绝巧弃利"讨论的是社会问题,主张通过绝弃工艺技巧与利器,断绝产生奇玩好物的技艺,从而减少社会上盗贼滋生的现象;"绝伪弃虑"主张绝弃过度的思虑和心伪,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对新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子羔》篇字词的考释、简序的调整、残损简文的试补 ,系统复原了简文的原貌。认为《子羔》篇原共 10简 ,其中有 5简保存完好 ,另 5简虽有一定残损 ,但其内容尚可复原。  相似文献   
100.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构而使国家达致治理。至于统治者的私惠,其不像公赐那样含"德",所以对于国家之事不起作用。不过,孔子所言并没有彻底否定私行的恩惠,只是表达这种方法不符合国家的管理。《缁衣》中"私"和"公"的关系并非如后期汉帝国对臣属要求忘私为公的那样,并非要求全面扫除人们私下、亲近的来往,这种要求根本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内礼"。先秦儒家反而强调,不能为了国家而放弃私家。所以《缁衣》第廿章的意思不在于否定人们的私交,而在于强调礼制德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