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52.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学术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鲁迅已经是中国雅文化的一部分" 梁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近几年,除了业内学者在兢兢业业地继续研究、发掘鲁迅的精神世界之外,大众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似乎更为活跃,并且几乎总是从另一面来叙述鲁迅,由此形成了学界与民间之间的鲁迅争议.比如,前几年王朔的文章,现在韩石山的说法"少不读鲁迅"等等.两个领域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反,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3.
王朔的小说以颠覆为能事,它们颠覆了爱情、秩序以及一切传统的价值规范.这种颠覆有一定的警世意义;而其所依据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痞"文化,因此,"痞子"最后只能重归传统.对这种荒诞人生状况的思考,才是王朔小说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54.
吼一声王朔     
王朔 《可乐》2011,(6):55-55
小时候怕父母。小孩们一起玩时互相帮着晾望,看见谁的父亲正住家走就提醒这孩子赶紧撤。我最怕正玩得高兴,身后传来爸爸的吼声:“王朔!”那吼声真能让人全身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55.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6.
王朔的成功主要是话语的成功,人们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也是集中在他的话语层面。我们可以从受众的接受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接受主体、接受对象、接受渠道、接受语境诸因素,达到对王朔话语多元意义生成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57.
"顽主"是王朔塑造的一群被生活甩出轨道的"局外人""多余人"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为大众喜闻乐见,大量评论家对此进行了评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顽主"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人格形成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8.
中国式饭局     
余芳 《东西南北》2012,(10):10-10
饭局,应以解馋之用,但中国人,却将饭局文化发扬光大到极致,“饭”退于次,“局”的作用被无限延伸。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王朔说:“剩下的就全周末——必须的。”  相似文献   
59.
王朔小说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 ,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 ,对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