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韬是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既通晓儒学,又深悉西学。晚年的他在格致书院进行了教育改革实践,他不断地反思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主张,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重构知识体系,扩充格致学科;调整教学策略,整合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立新型学业考核制度——考课制。王韬的这些教育改革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立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123-129
作为晚清最早以个人身份访问法国的近代知识分子,王韬详细考察了法国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游记《漫游随录》中以细腻、生动而又深刻的文笔记载了在法国的所见所闻,把法国以真实可感的形象介绍到中国来,对当时国人了解法国大有帮助。在普法战争爆发、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历史时刻,他及时撰写了《普法战纪》、《重订法国志略》报道战况,介绍法国普鲁士的历史地理情况,开阔国人的视野,为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了一面镜子,对当时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当然承袭了前人对法国的—些看法,但是,由于他有游历法国的亲身经历和编纂法国志的经验,所以,他又极大地发展、推动当时国人对于法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任贤兵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54-57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首倡"恃商为国本",主张学习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揭开了批判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序幕.兴利是王韬经济思想的中心议题,他主张通过国佐工商的途径实现全面兴利,并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他强调"利权归我",强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14.
15.
殷小芳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16.
常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7-99
王韬的三部笔记体小说《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中都含有关于女性学佛修道的故事情节,其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才女与妓女两大类。之所以在王韬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参禅悟道的女性形象,与其本人的末世情怀及其所处的地域——上海,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女弹词中类似学佛修道的情节也或多或少地植入了王韬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7.
在《圣经》中文译本诞生的过程 中,在包括《诗经》、《书经》、《春秋》、 《左传》等“中国经典”英文版的诞生 过程中,他功不可没。 他开启了华人办报的先河,林语 堂先生称他为“中国记者之父”。 王韬( 1828— 1897年),原名畹,后因上书太平军逃亡,始改名韬。王韬自幼天资聪颖,但是又十分自负,从小就养成了一派落拓不羁的“名士气”。 1845年,他以第一名入县学。次年去金陵应试落第后,他就“屏括帖(八股)而弗事,弃诸生(秀才)而不为”。鸦片战争后,晚清帝国自我欣赏的封闭世界再也无法延续了, 1848年王… 相似文献
18.
19.
邱昭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55-61
19世纪以来,随着外力入侵中国,中国古老的大门被迫打开,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之下,给予当时欧美国家的探险者来到中国游历的机会,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字记载,作为"他者"的观察角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建构19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现状,然而毕竟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带有些主观性的偏见或误解,还不若邻近中国的韩国人或日本人来中国之后所留下的观察,或许更来得客观一些。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日升,他们眼中除了观察来自外洋的白人势力,也无时无刻不拿中国来做观察比较的对象,这种观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政治或军事上的意图,然而冈千仞作为19世纪日本"兴亚论"的支持者,对中国的态度是亲善的,也因此在中法战争之际来华所留下的记载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能更真实描绘出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情况,这也是冈千仞所著这本《观光纪游》最大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倡导中,"新意境"是重要的构成因素。王韬对"新意境"的追求是开风气之先的。王韬诗歌中的"新意境"主要表现在《蘅华馆诗录》中的酬赠诗和海外诗两类作品中。尽管王韬诗中的"新意境"在他的全部诗歌中还是很有限的,不及后来黄遵宪表现的丰富,但毕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对"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