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72篇
  免费   900篇
  国内免费   248篇
管理学   6830篇
劳动科学   359篇
民族学   863篇
人才学   1917篇
人口学   350篇
丛书文集   10675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2832篇
综合类   20298篇
社会学   4748篇
统计学   847篇
  2024年   576篇
  2023年   2156篇
  2022年   1449篇
  2021年   1551篇
  2020年   1130篇
  2019年   1405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974篇
  2015年   1416篇
  2014年   3562篇
  2013年   2782篇
  2012年   2926篇
  2011年   3481篇
  2010年   3088篇
  2009年   3683篇
  2008年   3809篇
  2007年   2521篇
  2006年   2030篇
  2005年   1949篇
  2004年   1496篇
  2003年   1426篇
  2002年   1452篇
  2001年   1439篇
  2000年   981篇
  1999年   486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现代性往往被西方学者看作以文艺复兴为始端、起源于欧洲的西方历史叙事,但从现代性批判相关著述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条从批判的现代性、反思的现代性走向新现代性的思想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效应,以实存形式宣告了在地域上异于欧洲的现代性存在,中国式现代性不仅体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与宗教意识的复调式兴起,还体现为中国学者对中国大地上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自觉,更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理性反思基础上提出的崭新现代性筹划。中国式现代性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在三个重要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积极的理性担保:辩证守护启蒙价值观,把人的解放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坚守资本奴役逻辑批判的主体向度,把正确引导资本发展作为重要手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性筹划,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作为前提引领建构现实共同性。  相似文献   
132.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百年来团结和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并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规律与主观价值选择的统一中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文化根基;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的统一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设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在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中利用“现代化”话语的国际通约性自主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立场与世界意义,以消弭中西话语隔阂、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从发生学意义上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的辩证逻辑,是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创贡献、深度解码现代化道路之中国样本的题中之义,对坚定不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3.
134.
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是在科学技术逐渐占领人文领域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找回人文科学的真理,恢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实践智慧。在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视域下,文学阐释是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过程,作品和对作品的阐释共同构成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文学阐释不仅仅是为了激活文本,更是一种改变自身的实践行动,其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存在的反思。作为实践的文学阐释就是将对文本的理解应用于自身的特殊境况之中,其本质是对自我的理解,文学阐释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的扩大意味着读者自身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5.
136.
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经历了从“权威为本”向“证据为本”再向“互构实践”的转型过程,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割裂性”转变为“更深层次的融合”,逐步迈向“互构性”动态结构,这为解决我国社会工作在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的历史脉络,总结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建构与实践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以及“互构实践”发展趋向;其次,解析了“互构实践”的三层意涵,探讨了“互构实践”的核心理念及其相互关系,发现“知识”与“实践”的“互构性”关系建构促成了更深一步的方法综合与行动反思;最后,结合国内研究与西方经验,总结了树立促进“知识”与“实践”之间深度融合的意识、拓展基于“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本土反思性知识结构、发挥“专业知识共同体”在长时段、持续性实践过程中的角色功能等启示,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整合与理论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7.
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中国人心中最深厚、最永恒、最质朴的精神情感,包含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情关切、责任担当和愿景追求。爱国主义情怀从古至今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爱家”意识,到后来发展为从“爱家”到“爱国”的“家国一体”观念,再到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其间经历了“家”“邦”“国”观念的交融与嬗变。系统论视域下,爱国主义情怀拥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中国传统爱国统一精神的基因,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爱国、统一、奋斗主旋律的精神内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应树立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观念认识,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涵养民族与世界相通的价值立场,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爱国行为与现代理性爱国行为相结合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138.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坐标,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锤炼担当精神、磨砺坚毅品格、厚植人民情怀;从理论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内容上具有耦合性,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向性,在育人优势上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维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等方面着手,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9.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